2017-04-01 14:57: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嘎玛吉塘,一个白杨林中的村子,因支教来到这里,也因离别想念这里。
图为今年61岁的达曲莫拉奶奶。张银波 摄
说起嘎玛吉塘,除了支教,最让我难忘的就是达曲莫拉了。达曲莫拉今年61岁,身穿一件咖啡色的藏袍,脖子上挂着一颗绿松石,彩色的毛线和她粗壮的发辫编织在一起,衬得她古铜色的皮肤显得格外的红润。尽管她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但是干起活时手脚却非常的麻利。
勤劳赋予了达曲莫拉很多福气,在她的模范带头下,她的儿子和儿媳同样的勤劳能干,两个可爱的孙女也特别的聪明。达曲莫拉每次提到自己的儿子和儿媳时,脸上总是会露出幸福的笑容。达曲莫拉的儿子尼玛是个木碗制作的工艺人,由于制作技艺精湛,他的木碗不仅在加查县达布木碗合作社里出售,还远销拉萨、那曲等地,每月能有8000多元的收入。而儿媳索朗卓嘎则在本乡的蓝莓基地上干活,每天有120元的收入。2012年冷达乡试种蓝莓成功后,蓝莓种植基地推出了“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尼玛将家里的5亩地租给了蓝莓种植基地,每亩地每年能拿到1350元的地租。“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让村民的得到了土地流转租金,劳动力得到了解放,尼玛也可以腾出身来专心制作木碗。2013年尼玛买了一辆面包车,他说要把木碗运到更远的地方销售,等存够了钱就在拉萨买一套房子,每天陪着达曲莫拉去布达拉宫转经。
图为达曲莫拉奶奶的孙女(正中)。张银波 摄
达曲莫拉最小的孙女叫次仁央金,是我的学生,在我支教期间,每个周五,她都会邀我到家里做客,我也因此认识了达曲莫拉。达曲莫拉家离学校很近,爬过一道30多米的斜坡,走过一片芒刺丛就是达曲莫拉家了。达曲莫拉4岁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小小年纪的她和波拉、莫拉生活在一起。波拉是瞎子,莫拉的身体也在农奴时期烙下了病根,8岁时,达曲莫拉就抗起了家里的重担。走进达曲莫拉家的客厅,最显眼的就是摆在佛龛上放着毛主席照片的一排金色的相框。看着毛主席的照片,我仿佛听到了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告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达曲莫拉的孙女跟着父母到崔久乡挖虫草。张银波 摄
西藏的解放,得益于新中国的建立,但直到1959年3月28日,西藏的农奴制度才彻底废除。回想起农奴时期那段历史,达曲莫拉的双眼红了。她对我讲道,小的时候,家里没有土地,波拉莫拉白天给农奴主干活时,常常用一根草绳把她拴在一旁,一年到头吃不饱,穿不暖,经常挨饿受冻。那个时候,她没见过鞋子,只能用皮和草穿起来包在脚上,衣服也很少,就用羊皮御寒。所有人的条件都差,每天睡下去时,担心的总是第二天吃什么。
达曲莫拉经历过新旧社会,尝过苦更享到了福。达曲莫拉说:“改革开放到今天,能有这样天堂般的日子,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感谢金珠玛米。”达曲莫拉的话语里,溢满了幸福和感恩,看着莫拉含着泪花的双眼,我心里酸酸的,但也为她感到自豪,现在达曲莫拉每天养养花,念念经,生活过得十分惬意。达曲莫拉告诉我,再过2个月,学校就放虫草假了,两个孙女都要跟父母到海拔4300多米的崔久乡挖虫草,到时家里又会增加很多收入。现在院子里种了苹果树和蔬菜,每年7月还能在门前的白杨林里采蘑菇吃,2014年乡里还给他们修建了澡堂。“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的两个孙女上学也能吃上免费的营养餐。”达曲莫拉激动地和我说。
西藏山南市加查县冷达乡蓝莓种植基地的员工正在探讨蓝莓种植。张银波 摄
经历过严冬的人,最知道太阳的温度;深受封建农奴制摧残的百万农奴,最懂得珍惜新西藏的幸福甘甜。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西藏的明天会更好,老百姓生活的更幸福。(张银波,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加查县,现工作于山南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