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9 09:55:00 来源:南通大学新闻网 作者:李彦龙
虽然有先进的教学设备、齐全的实验道具,但教师的老龄化、教育观念的落后无法彻底落实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石艾秀、杨强、陈晨三人结合当地旅游特色,自发策划了“我是小小导游”的活动,主要从解说、朗诵、形体礼仪三部分对学生进行培训。谈及筹办目的,陈晨说:“我们不仅要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更要让他们学会读懂自己、认识生活。”
作为一所集汉藏回等多民族融合的寄宿制学校,学校实行半月假,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支教老师在生活中更多的是扮演朋友的角色。
“仁增,你答应过我要把手洗干净的。”石艾秀抱住这个满手墨汁、单亲家庭出生的小孩的肩膀微笑着说。对于这个缺乏关爱的孩子,石艾秀总会每天多问一句有没有吃饱,多督促一句把手洗干净。在石艾秀的鼓励下,仁增的脸上多了很多笑容,从沉默寡言变得活泼起来,“虽然我知道老师的关心和呵护永远比不了父母的爱,但是我愿意每天给孩子多一点笑脸。”从6:30到20:30,跑操、三餐、接送、自习,老师和学生几乎都在一起。杨强说:“值班老师不是监工,而是助手;不是领导,而是朋友。”
关怀备至 心安即乡
地处沿江平原的南通气候温润、环境怡人;而2200公里外的青海,昼夜温差大,干燥难耐。
前往西部,来到青海,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就是必须克服巨大的气候及饮食差异。一踏入青海,石艾秀就因水土不服病倒了:“这里早晚温度只有六、七度,中午的太阳又特别毒,紫外线很强,有时晒得甚至还会蜕皮。”青海以面食为主,牛羊肉膻味很重而且难嚼,为了不饿肚子,石艾秀只能不停地加醋来冲淡味道:“当初决定来的时候就料想到会有这些问题,所以无论多么难,我都会坚持下去!”。
对这些来自远方的小老师,从学校领导到学生家长甚至学生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他们倍感温暖。“知心大哥哥”是孩子们对杨强昵称,可杨强反而却觉得学生们才是他的“贴心小棉袄”。6:50的贵德县风很大,气温很低,照常带学生跑操的杨强冻得直哆嗦。回到教室,四(2)班的李佳荷拿着他刚脱下来的衣服递给他:“老师你快穿上,别冻感冒了。”旁边的王天添也举起她的水杯:“老师,我刚打的开水,你拿去捂捂手。”一股暖流流满周身,杨强至今难以忘怀。
出于对老师的喜爱,这里的学生爱给老师送些小礼物。水果、零食……陈晨的办公桌上从来没有空过:“每个老师都会有这种待遇,他们甚至会把自己的营养餐省给老师。”可当他一次次婉言拒绝时,孩子们的脸上就满是失望,“这里的孩子真的很纯粹很善良,他们不仅仅是我的学生,更是我在这里的家人!”
当问及是否后悔当初的决定时,三个人毫不思索地表示:“从来不曾后悔过,这里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在青海贵德,他们感受到了学生们最真切的淳朴、老师们最贴心的关怀和作为一名支教教师的强烈自豪感。
“崇真尚美,通精极致。”研支团的成员们秉承着“通大人”的精神特质,在青海贵德这个年轻的战场上发光发彩,为青海这片土地上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教育资源。(记者 丁慧敏 郭阳琛)
工作动态
政策文件
人物风云
志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