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愿文化 >> 志愿感悟 >> 正文

拥抱三尺讲台 奔向美好未来

 

2022-04-15 09:2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时光随着校园里悠扬的铃声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一刻不停地向前流逝着。仿佛昨日我还是一个行走在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如今却变成一名与学生们朝夕相处了半年多的老师。支教生活正慢慢洗去我的学生稚气,也让我更加坚定这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有收获的事。

  初来乍到遇挑战

  我和学生的故事,就从这本语文书开始。

  重新拿起语文课本,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陌生感,不知道该从何讲起,即使提前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还是不由得感到紧张。看着台下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神,我又充满了信心。

  真正走上讲台之后,我才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起初的几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很热情,课堂氛围相当活跃。渐渐地,我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我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讲解课文,下面的学生却东倒西歪,开始的热情和活跃正逐渐消失......等到第一次测验成绩出来的时候,现实的“冷水”彻底泼了下来。许多学生反映“内容讲得太多太快实在跟不上”,我才意识到,孩子们的实际学习情况与我想象之中大相径庭,对于他们,我其实并不了解。

  改变策略入佳境

  一番交流后,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一方面根据学生水平优化授课方式,将原来以提升为主的方式调整为以抓牢基础知识、熟悉解题方法、巧用答题技巧为主;另一方面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调整教学计划,精简教学内容,请教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认真听取她们的教学建议,感受她们的教学风格,不断优化教案、课件等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我还时不时地跟学生们讲些小故事,说些俏皮话,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抬起他们的脑袋,积极与我互动探讨,这个课堂终于不再是我一人唱“独角戏”。

  在一路跌跌撞撞、磕磕碰碰中,我的教学之路终于走上了正轨。我学会了如何用合适的方式表述知识,学生们也明白了如何融入到我的课堂当中。

  一个问题刚解决,另一个问题又浮出水面。在一次课间,班主任找到我,说很多学生不会写自己名字的拼音,我在惊讶的同时积极寻找改进办法:要求大家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对应将拼音标注在名字上方,我一个一个去检查改正,并教他们如何正确拼读。

  在这之后,我开始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要求他们用普通话读书、回答问题,将重要字词的拼音全部标注在书上,课后布置对应抄写作业巩固,制作单独默写试卷......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情况终于有了明显的好转,孩子们也多次取得了同层次班级均分第一的好成绩。

  辛苦付出终回报

  我也时常会制造一些小惊喜给这些孩子。当我批改他们的作业时,会画一些小图案在本子上,再加上一些鼓励语和悄悄话,他们也会在作业本上画出可爱的图画,来表达对我和语文课的喜爱。久而久之,作业本便成为了我们交心的平台。学生经常在每次作业完成后写上和我想说的悄悄话,他们“悄咪咪”地问我“老师,你觉得这次的我有没有进步?”,乖巧的小女孩总爱为我画上几幅肖像画,而酷酷的小男孩却钟爱拽几句英文考验考验我。

  每次翻开作业本的我,总是又惊又喜。在教学之外,一种心与心之间的情感与默契也在不知不觉间悄然而生。

  在每天看似重复的工作间隙,一些惊喜和感动也会时不时地敲击一下我的心灵。我会因为教师节时办公桌上突然出现的一朵鲜花而惊喜,会因为平常学生偷偷贴在我书里的“小纸条”而感动,甚至会因为生气时学生的一句“老师你不要生气了”而流泪......这些并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也并非感天动地的抒情,但正是这些平淡的小事,却不断的触动着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成为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花朵,他们有的开朗、有的腼腆,有的活泼、有的文静,有的调皮一点、有的成熟一点,但支教过程中遇到的孩子们都很善良、美好。我只是他们生命中的过客,陪伴他们走过生命中的一小段路程,但只要孩子们能在我的课堂上有所收获,哪怕只是一点点,我就觉得我所做事情是有意义的。

  教书会“上瘾”,当老师会有“后遗症”。

  我热爱学生求知的眼神,唯有全情投入付出才不会辜负他们的期待。我变得爱“多管闲事”,看到调皮捣蛋的孩子,总要唠叨一番;到了喧哗的教室,总想大喊一声“安静!”。成为了教师,才理解了教师这个职业的伟大,也深深地爱上了当老师的感觉。我很感谢当初奔赴西部的选择,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无论未来身处祖国的何方,我都愿意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绘初心”。愿孩子们能在天真烂漫的年纪,不慌不忙,敞开怀抱拥抱自己纯净的灵魂,去奔向更美好的未来!也愿我成为更优秀的自己,用青春和勇气去书写一份完美的人生答卷。

  (作者:王欣蕾,南京邮电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四川分队队员,现服务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