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雪刚刚降落,红叶遍布满山,稻米成熟入粮仓,就到了彝族人民最喜庆热闹、欢聚一堂的彝族新年。
入山
彝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拥有悠长且丰富的历史与文化。每年十一月,是彝族人民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彝族新年。彝族称过年为“库史”。“库”是年或岁之意,“史”即是“新”,“库史”就是过新年的意思。
彝历新年期间,我们几位支教队员很荣幸受当地同事邀请,与他们共同欢度彝族新年,体验当地独具特色的彝族风情,感受第二故乡的浓浓年味。
绕着绵延山路,我们逐渐走进小凉山深处。呼吸着大山里最沁鼻的空气,望着已过冬仍青葱茂密的植被,用指尖触摸缥缈如仙境的云雾,看见勇敢的头羊率领着羊群在悬崖边觅食,小凉山呈现出一副生机勃勃的画卷……但是最为震撼的依旧当属沿途排满整条长街的宰杀家猪场面。彝族人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宰杀过年猪来庆祝新年,场景很是壮观。
路上我们被两个小朋友吸引了。他们衣裳单薄,脸蛋通红,皮肤是那种天然的古铜色,咧着嘴露出两排门牙微笑着,同时还举起手臂朝我们敬礼,目光一直紧随着车子移动。原来这里的孩子在路上只要看到外来的汽车和游客,都会停下来向他们敬礼表示欢迎。质朴的举动展现了彝家儿女的淳朴与善良。
车子依旧绕着小凉山的山路前行,望着陡峭且绵长的远方,真有一番“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感。此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学生——一群彝家孩子。他们都住在沿途的村庄里,有的甚至更为偏远。为了上学,有些孩子寄宿在县城的亲戚家里,或者和兄弟姐妹租住在县城里。家长外出务工不在身旁,他们自己就扮演小大人的角色,学着照顾自己,学着成长。这弯曲且陡峭的盘山路就是他们每周的回家之路,也是他们走出大山的希望之路,更是他们一步一步长大的成才之路。
一个勤劳能干的民族
行驶了近3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眼前的彝族村寨房子都建在半山区,沿着陡坡拾阶而建。有木屋、有瓦板房,各家都用小栅栏围起一座小院。村寨的陡坡一旁还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清澈的流水哗啦啦响个不停。在大山深处,交通不便、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但看到彝族人家这幅欣欣向荣的生活面貌,看到他们靠勤劳的双手创造的美好生活,不得不感慨彝族人民聪明智慧、勤劳能干的优良品质。
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
刚一下车,好客的彝家人便向我们盛上一碗泡水。虽然大家从未谋面,都是陌生的面孔,打招呼的彝语,我们也听不懂,但毫不妨碍他们在热情喜悦中传递出最真诚的欢迎。
被迎进屋后,冷得直打哆嗦的身体与屋里的热浪撞了个满怀,霎时间被屋内的火塘所吸引了。火塘是在屋内的地板上挖了一口圆形的坑,坑中放满了木炭和柴火。坑的上空用粗木条在房檐上固定了架子,架子上挂满了各种肉条和灌好的香肠。这两样东西是彝家人民过年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食,是整个新年期间招待亲朋好友的舌尖盛宴。彝族人民的火塘文化这一次算是亲眼所见。彝族大多居住在山区、半山区和高寒山区,早晚气温相差比较大,所以千百年来,彝人都不曾离开过火塘。吃在火塘边,睡在火塘边,集谈在火塘边,火塘也成为彝家人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部分。
火塘的柴火一直燃烧着,火苗一直延续着。一边熏烤着架子上的腊肉和腊肠,一边温暖着一家老少的心,也传承着彝族最质朴的民间风俗。全家人围坐在火塘边,有说有笑,有吃有喝,都沉浸在欢乐、愉快的节日气氛之中。
彝族的小孩对待家里来的客人非常大方,毫不吝啬。拿起好吃的食物硬塞到你的手里,拿完零食又拿来花生、水果、饮料等等,一样一样的往你手里塞。这些孩子们穿着单薄,有的甚至还光着脚丫穿着夏天的凉鞋,虽然鼻子脸蛋被冻的通红起皮,粗糙代替了原有的稚嫩和光滑,但依旧活蹦乱跳、生龙活虎,毫不惧这冬日的严寒。
彝家待客,真诚而大方,客人进门,酒是见面礼。他们会端上来最富有特色、最令人喜爱的彝家自酿泡水酒,嘴里祝福着“库史木撒,孜莫格尼”,与你干杯,喝完了还要给你亲自续上。泡水酒是家家户户在年前提前酿制的,是彝族人民敬献客人最为珍贵的礼物。泡水酒彝语叫执依,是彝族人民用玉米、荞麦和粬子三种原料经过精心酝酿而成的。做泡水酒需要经过选、炒、磨、拌、蒸、放、烧、发、观、装、开、泡、取、礼、饮这些程序,才能酿出上好泡水酒。因为家家户户的制作工艺略微不同,所以各家的味道也各具特色。泡水酒醉而不烈,甘美爽口,男女老少皆可饮用。
除了喝的泡水酒,另外一道美食也会让人唇齿留香,那就是苞谷米粑,彝语叫依几娘粑。也是在年前就已经做好,以备新年之需。苞谷米粑的制作工艺是先磨去白苞谷皮,打成苞谷米状制作而成,有的还掺有米粉,做成小饼状,色白质细,易于消化,味香甜且极富营养,深受众人喜爱。热情的彝家主人教我们用火钳夹着苞谷米粑,一个一个放在火塘边烘烤,烤完后吃起来焦焦脆脆,甚是美味。除了烤苞谷米粑外,我们还烤了土豆和苹果。土豆和苹果一个个圆溜溜的被丢进火塘的碳灰里,各个身上裹满了碳灰粉。不一会儿功夫,一个个都被烤的缩了脑袋,冒着热气腾腾的火气儿。扒开皮咬上一口,一下子仿佛回到了小时候,是记忆中童年的味道。
屋外突然传来羊的叫声,我们都往外边冲去。原来是主人为了招待客人,专门要宰一头野山羊给我们吃。彝族同胞请客,一定得待客人到来之后才从圈里拉出牲畜来杀,以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彝家待客,最隆重的是“四支脚”,即宰牛、羊、猪,次隆重的,是“两支脚”,即杀鸡。
彝族招待来拜年的客人,必不可少的就是彝族新年饭。彝族有席地就餐的习俗,他们不是摆台在桌子上吃饭的,而是在地上摆几盆菜,菜用非常大的盆子装着,几个人围在一起就开饭了。为了照顾我们,主人专门拿来了桌子方便我们就餐。彝族美食主要以坨坨肉、苞谷米粑、酸菜汤为主。砣砣肉是彝家待客的上等佳肴,它以软糯喷香、嫩而不腻令人叫绝。一般是用猪肉做成的,切成一大块一大块的,用手抓着吃,这样才尽兴。酸菜汤也是彝族民间传统美食。酸菜是当地一种叫“圆根菜”的干菜,和着豆腐或者土豆片熬成一锅酸菜汤。汤和菜的味道均鲜美异常,可解油去腻,解热解酒。
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饭桌上主人真诚敬酒,还要特地献上敬酒歌。只见主人端着美酒开嗓唱来,“远方的朋友来哟来哟,珍贵的客人来哟来哟,请喝一杯彝家祝福的酒,丰收的酒,真诚的酒。我们的粮食堆成山,美酒流成河。彝家的心像篝火一样红,金子一样纯真。请喝下这珍贵的酒,请接受彝家一片深情。”在动听的歌声中,将最美好彝年祝福送给远道而来的客人。众人举杯同祝,在欢声笑语中一同祝福“库史木撒,孜莫格尼”(彝语: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
饭后沿着陡峭的山路散步,小路的两旁都是一户户人家。看到有的小院里勤劳的妇女在清洗家里的衣裳,有几个年轻的伙伴一起在嬉闹玩耍。见陌生人张望他们,还跑进家去,端了一碗泡水酒招待我们,祝福我们新年快乐。这里有一句老话:串一个月门你都不会渴到饿到,串到哪家吃哪家。
大山的角落里还有太多被遗忘掉的孩子。他们不知道山那边是一片海。作为彝区的一名支教老师,我们肩上扛着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不仅仅是要传授他们知识与文化,还要激励他们不要放弃靠自己走出大山的信念。我们要做的是打开一扇扇窗户,让他们看到光,感受光,最终去追逐光,成为梦想的追光者。(李茜、郭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