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愿文化 >> 志愿故事 >> 正文

在“倾听”中发现真实的自我

 

2021-12-02 15:4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与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的初次谋面是8月24日的夜晚。一扇用汉、藏文字镌刻着学校名称的朱漆大门,在夜色中格外醒目。我踏进校园,收获了心理健康教师的身份,由此开启了一个关于“倾听”的青春故事。

  支教在倾听中开始

  在三江源的第一个月,还是火辣刺眼的夏季。陌生的环境、生疏的学科使我感到忐忑不安。为了快速拿到前辈的“武功秘籍”,掌握心理授课的基本内功,“听学”成为了我那时生活的主题。

  “我们一学期要设计几个主题?主题由自己定吗?心理咨询在哪里开展?一般学生会咨询什么事情……”这些现在看来有些幼稚的问题,两个月前的我却是一窍不通。于是,我常常追着“师傅”发问,“听”资深老教师解疑答惑;催着“师傅”要参考资料,在优秀教案寻觅思路;跟着“师傅”听课评课,“听”教研活动明确教学目标。在“听学”的过程中,我对教好心理健康的信心不断增强,也萌发了把“听学”延展到课堂的想法。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会“倾听”,体验“倾听”的作用,我设计了以“学会倾听”为主题的课程。

  铃声响起,我走进教室,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耳朵。然后让孩子们根据我的口令直接作画。“一个长方形、一个圆、两个三角形、一条线段”,口令发出,孩子们迅速完成了作画。一通比较后,孩子们画得五花八门、各不相同。接着,我再次发出口令,还是要求孩子们按我的口令作画。这次鼓励孩子在“倾听”中有疑惑可以提问。“长方形和线段挨着的吗?”“长方形是横的还是竖的?”“线段有多长……”,孩子们不断地通过提问来修改画作。这次孩子们画出来的图形大小形态非常相似。“为什么两次听口令作画结果会相差这么多呢?”我请孩子们先思考,最后在黑板上写下原因:“倾听”很重要,在学习中我们要学会“倾听”!

  距离在倾听中拉近

  三江源的初雪在金黄的秋天悄然而至,我的教学瓶颈也随之而来。为了掌握课堂的分寸感,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听心”成为了我一直探究的课题。

  《心理课怎么玩》《青少年团体心理活动培训手册》《解码微表情、微动作》《成长的秘密》……从课堂教学到心理辅导,从行为观察到根源洞悉,我对心理健康开始了研究。我听周隽老师讲述“心理教师要练就自己的独特气场”,听郑芳老师阐述“单亲孩子校园生活的心理特征”,听余春梅老师解答“如何用爱打开孩子心灵的枷锁”……我在倾听名师大家的研究中努力走进学生,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呈现一个真实的自己。我有喜好,也有缺点和烦恼,我接受他们的小调侃,但更愿意和他们一起面对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我告诉他们:“不开心了,可以找我;有困惑了,可以找我;喜欢吃的饺子数量不够,也可以来找我……只要你想说,我肯定百分之百愿意听”。

  孩子们现在只要见到我,总免不了一番“滔滔不绝”"。当然,不愿轻易打开心门的学生也是有的。班长卓玛(化名)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儿。一次晚自习,我发现这个平时性格外向内心坚强的女孩正在默默哭泣。“怎么啦?”,“没事儿老师。”女孩哽咽着拒绝了我。我轻轻拍着她的背,告诉她:“没关系,不想说可以不说,你还是我心中最坚强的女班长。”那个夜晚,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递上纸巾,尊重她的沉默,感受她的悲伤。一周后,卓玛告诉我,前段时间她生了场病,没有尽班长的职责,觉得很对不起大家。我拍着她的肩膀说:“平时为大家服务的班长,终于给别人关心爱护的机会了。”她愣了一下,忽然笑了起来。

  我喜欢和学生在一起,更喜欢他们追着我勇敢发声,而我会准备好自己的耳朵,为他们打开一扇不一样的窗,让他们倾听真实的自我。

  故事在倾听中继续

  十一月,冰雪已经是三江源的常客。近三个月的时间里,我和孩子们建立了十足的默契,我可以提前预判他们的反应,他们也可以快速捕捉到我讲课的关键。默契达成,对“倾听”的摸索却不会停止。

  在三江源,我是一名知识播种者,常带着孩子们“倾听”国家大事。“辛亥革命爆发在1911年,今年是110周年;中国是在1971年10月25日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今年是50周年;国球是乒乓球;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第24届;中关村被称为‘中国硅谷’……”晚自习观看新闻时,我总会捕捉几个社会热点,结合课本知识、生活经历为孩子们进行知识延伸拓展。从此,孩子们在观看新闻时精神格外专注。

  在三江源,我带着孩子们“倾听”抗疫故事,致敬一线英雄、坚定胜利信心;我带着孩子们“倾听”生态声音,听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托举一片蓝天、保卫一方水土;我带着孩子们“倾听”万物生长,听生命的美美与共,丈量生命广度、感受生命温度……

  三江源的日子里,我在学习倾听,更在教孩子们倾听。初见乍惊欢,久处亦怦然,在之后的支教生活里,我会将“倾听”进行到底。

  (作者:倪慧,南京邮电大学第23届研支团成员,服务于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