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风云 >> 正文

冯艾:奉献青春改变西部生命的轨迹

 

2014-01-14 13:41: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艰苦的磨炼使冯艾更加成熟和坚定。服务期间,她于2001年3月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并被任命为白崖中学团委副书记。回顾在宁夏的支教生活,她曾经深情地说:“当我在腊月的村口看到十多岁的孩子穿着单衣到三里外的泉口担水的时候,当我在初春的山坡看到老农拔去去年夭折的树干又栽下新苗的时候,当我在学生家中家访被家长用原本准备用来换钱买化肥的鸡蛋盛情款待的时候,我就想到了沪宁两地人民对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志愿者的殷切希望!也激励着我用好三尺讲台,为西部的人民,尤其是为那些贫困却不失淳朴、坚毅更渴求知识的孩子们奉献我的一份力量。”一名家长在给她的信中说:“您的家访不仅给家庭亲切的慰问,说不出的温暖;而且更多的是打开我心灵的窗户。通过老师的家访,我觉得党说的‘三个代表’离我们一点也不远,大上海离我们穷西吉是那么近!冬日的天气是寒冷的,您却带给了人们春天般的温暖!”

  青春选择,再续服务西部不解缘

  2003年6月,得知团中央、教育部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招募大学生志愿者赴西部基层服务的消息,作为在读的二年级硕士研究生,冯艾毅然决定报名参加。由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主要是面对应届大学毕业生招募,复旦大学团委负责人向冯艾说明了这一情况,但在她的再三坚持、请求下,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办、上海项目办和复旦大学最终批准了她的申请。2003年8月,冯艾接到了“西部计划”的入选通知,将赴西部支教一年,并担任上海市大学生志愿者赴云南服务队负责人。

  2003年9月初,她来到了海拔超过3200米的彝寨——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战河乡的战河中学,担任初中语文、历史教师,并被任命为战河中学副校长。有了第一次支教的经历,冯艾对西部基层的艰苦环境已经有了思想准备,但初到战河中学,眼前的景象还是让她大吃一惊。操场上搭了三大间简易木板房,墙上的裂缝比人的拳头还宽,连一扇窗户都没有,但却是250名学生的宿舍。孩子们的被褥破破烂烂,有的学生甚至拿麻袋当褥子。与生活条件的艰苦相比,更让她揪心的是教学条件的落后。学校没有图书室,学生除了教材连本字典都没有,更不用谈课外书了。初一的学生会写错自己的名字;有的孩子问她,“因特网”是用来打鱼的还是捉鸟的?孩子们的学习基础差得让她痛心,但他们和城里的孩子同样天真、善良、可爱,充满好奇心。学校希望她能开设音乐课,但学校没有一本正规的教科书,更别说钢琴,手风琴;有的学生已经结婚生子,他们往往拖儿带女去教室,这样的学生课上到一半就要去照顾婴儿。看到这些,冯艾暗下决心,一定尽心尽力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没有音乐教材,她就请上海的老师、朋友邮寄,并在晚上自学师范大学音乐方面的教材;学生要带小孩,她就与其他支教队员轮流排班,趁自己没课时去给学生带孩子。在她的努力下,复旦大学捐赠了教学用具,北京育英小学的小学生寄来了教学用品,人民日报社的记者编辑寄来了崭新的字典,很多人汇来捐款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

  学校安排冯艾教初二语文和初一历史,每周差不多30节课,没有周末,一个月连续工作28天。整天就是备课、教书、改作业,一天下来,累得骨头都要散架了,连洗澡的时间都没有。教学当中,她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语言障碍。全校的学生都是彝族,平时都说彝语,往往上到小学四、五年级才开始学说汉语。有些初一学生听不懂汉语,还要靠其他同学当翻译。教学大纲中1节课的内容,她至少要上3节课。针对这种情况,她根据学生的特点,努力营造一种活泼愉快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说、多练。为了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就给他们读故事、讲笑话,尽量联系他们的日常生活,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学生们的学习自觉性不断提高,成绩也直线上升。

  不知不觉中,冯艾成了孩子们的大姐姐,成了朋友。有一次,冯艾来北京参加活动,临行前的语文课开始时,一走进教室,她发现讲台上摆满了云南各种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在美丽的花丛中露出一小块讲台,上面是学生们用粉笔写的一句话“祝老师一路平安”。那一瞬间,冯艾心里感动极了,她觉得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自己收获了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孩子们纯真的爱。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