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感悟:在沙漠腹地筑一个斑斓的梦

 

2018-04-16 10:09:00   来源:西部志愿汇  

  放学了。风沙刚刚退去,斑驳的草木又一次证明了这片土地的朴素和坚韧。看着简陋却又充满生机的校园,我的内心思潮起伏,感慨万千!

  我从小就梦想来新疆,每次看中国地图,目光总会被西北角那淡黄色的大片区域所吸引。后来大了些,兴趣从看图变成读书,最崇拜的人物就是王震将军,他率军挺进新疆,抛头颅洒热血;更有八千湘女上天山,扎根边疆奉献青春。从此立下志愿,长大以后,一定要去这片土地看看。

图为和田县塔瓦库勒乡风沙刚刚退去的校园。

  2017年9月,怀揣着多年的梦想,我终于踏上了新疆这片热土,来到位于乌鲁木齐市的新疆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成为了一名支教老师。

  一学期的青政院教书生涯是充实而精彩的。在《古代文学》课上,我带领同学们诵诗书、析史传,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浩瀚书海中尽情遨游;在《伦理学》课上,我带领同学们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读到斯宾诺莎、康德,感悟西方文化的伟大心灵;在《演讲与口才》课上,我们唇枪舌剑、纵横捭阖,从古今中外的伟大演讲家身上汲取养料;在民族班国语补习课上,我们从诗歌讲到电影,在丰富的素材中领略国家通用语言所承载的现代文化的无限魅力。

  服务于新疆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巴克墩小学的北京大学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刘继正在讲授《演讲与口才》。

  时经半年,我以为我已经完全了解了新疆。然而,期末的一次课上,一位同学告诉我,没有到过南疆,就不能算了解了完整的新疆。于是,我暗自许愿,有机会一定要下南疆看看。

  2017年12月,在自治区团委的全力推动下,青年政治学院决定派出34名师生下南疆维吾尔族村进行支教。怀揣着质朴的梦想,我跟随青政院支教工作队,来到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巴克墩村小学,成为北大支教团历史上第一个下沉南疆维村支教的队员。

  巴克墩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地处沙漠腹地,气候十分干旱,沙尘暴时常肆虐,严重时患鼻炎的同学整个上呼吸道都会处于麻痹状态;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上厕所要到离宿舍五六百米开外的旱厕,一周到全村唯一安装了浴室的村委会办公楼洗一次澡,用水用电时有困难;物资匮乏,食物和生活用品只能到一周开放两次的集市上去采买。

  巴克墩的事业又是十分伟大的: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巴克墩村是中国334个地级行政区中最贫困的和最偏远的村庄之一;从扶贫方式上来说,产业扶贫与教育扶贫紧密结合的模式如能从巴克墩试点成功后广泛推开,将推动整个自治区驻村工作实现新的突破;从影响层次上来说,巴克墩以国语教育为扶贫抓手的理念得到贯彻落实,不仅能提高地区整体教育水平,而且能大大促进民族团结,为实现全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图为和田县塔瓦库勒乡的巴克顿集市。

  怀着如许期待,作为教务主任,我和支教师生们共同奋战在教学管理一线,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建立起一套针对南疆维村学校的长效育人方案:首先,大力推广普通话,制定校园内必须使用汉语的校规,营造汉语教育氛围;其次,教育学生注意个人卫生、养成文明习惯,并进而影响他们的家庭;其三,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将政治思想教育贯穿其中,给学生普及国情和社会常识,使民族团结的信念扎根于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北京大学第十九届研支团成员刘继与在巴克墩小学进行支教的同事合影。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诚哉斯言!于我而言,在沙漠腹地挥洒青春汗水,实现的不仅是个人的新疆梦,更是以青春的名义追逐伟大的中国梦。或许我不能永远留在这里,但追梦的火炬将在一批批志愿者的手中持续传递。但当携手并进、同心共筑,有朝一日,斑斓的梦想之花终将在这片土地上盛开。

  (本文作者:刘继,2017年西部计划志愿者、北京大学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新疆分团成员,现服务于新疆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巴克墩小学。)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