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璐:陪伴山里的孩子健康成长感恩前行

 

2015-07-10 15:1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潘璐,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县人,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2014年8月至今在广西柳州市三江县和平乡中心校支教,期间主动申请接过小学毕业班班主任的重担,兼顾四至六年级音乐、美术,旨在开辟集中办学示范点的“第二课堂”,在陪伴全日制寄宿的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同时,从孩子们健康成长考虑,努力筹备爱心资金募捐供全校340个孩子安全饮水的设备和爱心暖被,让孩子们懂得感恩前行。

  创新课堂教学,寓教于乐

  和其他支教团成员一样,我于2014年8月来到三江县和平乡开始为期一年的支教之旅。不一样的是,有幸得以利用暑期一个月的时间在乡政府办公室实习,对该乡教育现状有了深入的认识:支教的学校是全县第一所集中办学示范点,全乡原来5个村22个自然屯的1至6年级小学生全部集中到该校,但由于该校教师平均年龄约50岁,面对24小时在校的340名学生无法从学习、生活、人情关怀等方面对他们进行全身心的照顾,校园文化生活也略显单调。

  有什么办法能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活跃校园文化气氛呢?9月初开学后,我代替请产假的老师接手六(1)班,担任该班语文、音乐老师,考虑到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又主动请求兼任四、五年级的音乐和美术老师。即使我知道这很辛苦,但是为了尝试改变,开始循序渐进地探索一种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模式。

  “同学们,假如你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你是廉颇,他是蔺相如……你们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一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本剧在我的兴趣引导下上演。25个孩子们分成4组,每组至少6人,各自分工将课文《负荆请罪》角色扮演后展示PK,演得最搞笑逼真的往往是平时课堂最爱捣乱的男生,这样的课堂尝试很快使厌学的孩子们找到特长展示的快乐天地。尽管这种开放式小组教学备课比普通教学要花更多的时间,但从“一切为了学生”出发的角度,就算每天需要备课到凌晨12点,想想孩子们在不一样的课堂呈现的寓教于乐,都是一种享受。于是,在慢慢尝试中,我喜欢以上公开课的形式,对比传统教学和小组课堂教学优劣,从而不断总结改进,在思考和探究中共同寻求一种适合乡村小学的课堂模式。

  教孩子们学会生活与做人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回忆起校园响起那一首感人肺腑的广播音乐,学校操场上呈现出的那一道风景线:全校240名全日制寄宿小学生整齐而又饱含深情地在做每日一次的大课间手语操“感恩的心”,这是我用一个学期的时间通过“感恩”主题的美术、音乐课整合的德育成果,这体现出支教所在学校“教会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办学理念。

  在教学课堂的探究中,我也一直思考:怎么样让孩子们懂得理解与表达对老师、父母的爱?怎么从小抓德育教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学会做人?现在看来,最好的德育方式就是以身作则带动孩子们用行动表达感恩。记得第一次教四年级孩子们学手语“感恩的心”,看到就算是再调皮捣蛋的孩子,他都能够跟着我认真地一遍遍学,眼神流露出那一丝丝谢意,就会很满足。慢慢地由孩子们喜欢的音乐课延伸到每周二下午的德育大讲堂,再到组织全校会操比赛,最后呈现每天一次的大课间操——手语操“感恩的心”。当看见课间操的队列不再歪歪扭扭,孩子们用心的用每个动作来表达感恩之心,那些调皮的孩子不再无法无天的折腾父母和老师,我想:所有的准备过程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到现在,学校的老师都说:“小潘老师是全校最受欢迎的老师,没有之一。”因为每次上四、五年级美术课和音乐课前都会有孩子来办公室门外等待着催我去上课,就算不是我带课的学生,习惯性地一下课就来我办公室趴窗户,和我说说最近烦心事或者有趣的事。在孩子们的心中,我就是一个知心姐姐或者“孩子王”,教他们打球、画画、唱歌、跳舞也是最开心的陪伴。

  在这里不难发现,有人真情的陪伴关注,陪他们一起快乐的玩耍,踏实的学习,是乡村留守儿童内心的呼声。通过阶段性的“感恩”主题一致但内容形式不一样的音乐课和美术课,我发现既激发调皮捣蛋的孩子们“第二课堂”的兴趣,又培养感知爱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达到了陪孩子们的效果。从刚开始的语文课堂小组式展示教学,到学生课后感兴趣的课本剧教学;从刚开始将“感恩”手语操引进主题班会和音乐课示范教学,到每周二下午德育大讲堂《爱在困惑烦恼中》的手语操表达对父母、老师的感谢;从“感恩的心”手语会操比赛推广至大课间手语操,到“母亲节”和“父亲节”用手绘“感恩”贺卡和手抄报赠送父母,不仅丰富了全日制寄宿孩子们的课外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而且搭起问题学生与家长理解爱和表达爱的桥梁。

  或许只是一次不经意的关注,你会发现这里的孩子需要的不是物质上的嘉奖,而是真情的关注与陪伴。初来支教,因为是班主任要经常下宿舍和食堂,无意中发现这里的孩子校舍食宿条件虽然挺好,但是下雨天和冷天他们喝水都是用吃饭的碗盆或者刷牙口盅接自来水(这里的人称山泉水)喝。班上经常有孩子热天喝生水拉肚子,冷天感冒发烧没有热水和干净饮用水吃药。看到这种情况后,我就产生了想通过外界爱心力量筹集一套安全饮水设备的想法。说做就做,尝试很多渠道来实现“六一”给孩子们送一份暖心礼物的愿望。如通过尝试在网上发布求助信息筹集爱心资金;想组织学校的学弟学妹帮在学校募捐;试着向在上海工作的校友寻求爱心资助募捐......直到五月份,通过朋友向三江县政府反映我们学校急需解决孩子们的饮水问题,熬夜把“爱心饮水”项目想法写成公益策划案,经过不断沟通联系到有爱心的公司老总慷慨解囊捐助八千块爱心资金。随后,通过网购系列繁琐的工序,于六一前夕,给12个班级配置了12台标准的饮水机以解决安全饮水问题,340个孩子人手领到一个爱心暖杯的。为了让学生懂得感恩社会的爱心鼓励,我又设计了爱心暖杯和饮水机上的LOGO,除了有支教团的队徽,还有“知恩,感恩,报恩”六字。当孩子们接过一个个来之不易的爱心暖杯笑得合不拢嘴,看着他们喝下第一杯干净放心的饮用水那纯真知足的眼神,我笑了。对于身处山村的少年儿童来说,一份简单的爱心礼物,除了让节日变得更加温暖,就是孩子们会更有力量感恩前行。

  点滴改变,源自于爱与责任

  “也许改变不了一个班的学生,但努力改变其中之一就是最大的改变”,这是我支教始终坚持的教学理念。刚来支教时,校领导和其他班老师都善意提醒我说:“你们班是全校最让人头疼的班,有两个全校最有名的学生,估计寝食难安了。”支教的第一个月,发现全校最捣蛋的两个学生果然每天没少捣蛋挨全校批评,经过多方询问知道他们以前做坏事成习惯,班主任几乎都放弃了教育他们,所以为了引起老师关注,他们特别的叛逆。经过多次找他们私下谈心,想各种软硬兼施的方法,比如约定奖惩、家访共同劳动等去改变他们的坏习惯。尽管现在有一个学生犟脾气依然难以捂热,但另一个已经有明显改变,他开始认真听课、写作业,每天还会写日记分享心事,做错事也会主动说对不起等等。小学毕业考前一天,翻开他的笔记本写道:“这一年,最对不起潘老师……您辛苦啦!”歪歪扭扭的字却戳中了我的泪点。

  每次听见办公室里老师们称赞“小潘啊,你们班真的改变不少”,我都会欣慰的一笑。一年如一日,真情的陪伴,每天转换着孩子们姐姐、爸爸妈妈和老师、护士的角色,来回于四点一线似的教室、宿舍、食堂和医院。当孩子们病了,不管是不是自己班上的,都会第一时间领着去医院检查打针吃药,为的就是对得起孩子眼中的信任与心中所需的关爱;其实孩子们看在眼里,自然而然的就会因为感恩而改变。因此,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和他们一起打扫卫生,一起看一本童话故事,一起看一部温情纪录片,听他们的心事,给他们建议或者一个鼓励的微笑,改变一个问题学生,就会影响一个班的班风,逐步让孩子们有勇气和自信求进步。一年的时间,我已经和孩子们打成一片,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所在的六(1)班由以往每一届运动会的积分倒数变成团体第一名;学习成绩由原来的落后到现在的反超名列第一(两个年级尖子生前三名我们班占两个)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全乡第二;班级文化卫生评比男生宿舍也由原来“最脏最臭最乱”变成前三。

  支教一年来,我和我的25个孩子们一起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更懂得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父母、老师的感激之情。打开抽屉,翻看那一叠叠美术课教孩子们做“感恩父母”手抄报、“师恩难忘”贺卡;打开孩子们写给我的离别赠言诸多的感谢与回忆,心中满是感动。当看见这里的孩子遇到老师开始热情的问好;看见他们懂得在老师生病难过时递上一杯热水和一张纸巾;看见她们用心的用进步的学习成绩回报老师的辛勤付出;看见她们敢于在爸爸妈妈面前说一句“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看见他们在最后一个“六一”晚会表演我写的《今天,我们毕业》音乐剧落泪惜别.....我哭了又笑了,因为这是一年来将“感恩”教育融入课堂中的改变。

  结语

  回顾支教一年来走的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香有色、有花有果。我也一直尝试借助外界爱心的力量关注这里失独留守的儿童,尽管能联结的爱心甚少,唯一欣慰的是:将上海一爱心家长的爱心资助愿望与这里贫困的学优生结成 “一对一” 扶助项目,以两个家庭体验式的交流方式来激励孩子健康成长,相信这只是一个爱的起点。

  我发现这里的孩子慢慢的学会理解和感恩,慢慢的懂得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集中办学环境,一切还在慢慢的改变。无论是良师还是益友,对学生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责骂;多一点关心,少一点误解;多一点信任,少一点质疑,如果把高年级学生当朋友交心谈心,把低年级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不以成绩好坏区别对待,多关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这才是良师益友最好的真情陪伴。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