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8 10:26:00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李彦龙
2004年8月25日,汽笛长鸣,宋水泉以满腔“洗剑青海水,刻铭天山石”的壮怀,肩负行囊,同30名莘莘学子一同踏上西行之路……
与山比邻、偏居一隅的湟源县巴燕乡巴燕中学,是宋水泉以笔代剑、支教扶贫的地方。巴燕———意为美丽的湖,在踏遍了全乡15个山村后,他才知道,这里只有黄土,没有湖。
2005年3月起,宋水泉开始做“湟源县社会保障基本状况”调研。利用课余时间,先后走访了巴燕乡十五个村庄的百余户农民家,以及城关镇的部分居民和湟源县城的部分企事业单位,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希望其后的调查报告,能为当地的发展提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下胡旦度、上胡旦度、下浪湾、上浪湾、石门尔、莫合尔村……沿十八弯山路,宋水泉四个月走访了100多户农家,大山,屏蔽了外界信息的沟通,阻隔了现代文明的传递,严酷的自然环境造成当地农民种几亩薄地、养几头奶牛、挖几根虫草生活的现状,知识的匮乏、观念的陈旧、致富门路的单一,也制约着山村经济的发展。
离巴燕中学15公里的石门尔村,石延明一家四口生活艰辛。傍晚时分,宋水泉来到延明家,羊圈里透出的微弱灯光引起了他的注意,走上前去,看到延明和妹妹正在里面读书,泪水瞬间刺痛了宋水泉的眼睛,在日记里,他写下这样一段话: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但这里需要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只有更多山外的人走进大山,帮助山里的孩子走出山外,才能点燃他们心中改变山乡面貌的希望,我们所肩负的正是这种使命。
家访学生刘文霞时,宋水泉和文霞的父亲一夜长谈。文霞一直说自己不想上学,但宋水泉看得出,她是不想给家里增加负担。
于是,在课堂上,宋水泉不厌其烦地告诫自己的学生:我们无法改变人生的长度,就要拓宽人生的宽度。生活条件和家庭环境不是决定人一生的必然因素,山里的孩子要勇于走出大山去看世界,更要回到大山改变现状。
一场初二年级的普通球赛,胜负似乎很平常。面对因取胜而狂热的同学们,宋水泉冷静地给他们降温,“你们应该给予失败者应有的尊重,没有他们的失败,就没有你们的胜利,尊重对手,是一个胜利者最可贵的品质!戒骄,是攀登最高峰的必要条件”;面对因失败而沮丧的同学们,宋水泉平静地为他们打气,“你们应该给予胜利者应有的祝贺,没有他们的胜利,就没有你们失败的经历,贵在自知,是一个失败者最可贵的品质!自强,是避免再次失败的法宝。”
一年时间,情洒青海,梦牵巴燕。宋水泉与两名学友联系清华附中,为巴燕中学捐赠图书,举办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班,修建了乒乓球台;协同社会公益力量,在湟源县开展了“青少年文体艺术月”;自费带学生三度到西宁参观。
一年又是那样短暂,“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让宋水泉刻骨铭心。作为教师,他时刻自律一言一行,言传身教于课堂内外,为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特意从北京带来大量纪录片和百科知识读本,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还展示清华校园的图片和各种社会活动的照片,让学生感受高校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告别总是令人充满伤感,临行前,宋水泉满含热泪对孩子们说了一句话:“我,还会回来看你们!”
宋水泉说,我们的所作所为与冯艾、徐本禹相距甚远,但我们有着共同的理念: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我能为这里的孩子和这片土地、为青海献绵薄之力,尽微薄之心,是我的心愿。(姚斌)
工作动态
政策文件
人物风云
志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