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16 14:47:00 来源:青海新闻网 作者:李彦龙
生炉子的经历
夏天的青海气候宜人,而冬天就不那么好过了。在学校里,冬天取暖要靠火炉,而王永瑞和拜福君谁都没生过炉子,拜福君回忆起去年冬天生炉子的经历,不禁笑出了声。他说当时挺狼狈的,他和王永瑞弄了些纸、劈柴和煤砖,先把纸点着,再把劈柴放进炉膛,可是劈柴光冒烟却不见着,更严重的是烟不往烟筒里去,一个劲儿往外冒,熏得他双眼流泪直咳嗽。首战失利,再战未果,三战失败,他们只好请来了隔壁的老师帮忙。他俩最怕的就是炉子罢工,不过后来经过几次浓烟的考验,他俩学会了生炉子。
受欢迎的校园广播站
这些孩子生长的环境很闭塞,对外界的了解仅仅靠电视,其实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们的人生也可以精彩,所以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获得更多的信息,在王永瑞和拜福君的努力下大华初级中学广播站于2004年10月成立了。拜福君从曾在大学广播站工作过的同学那里找到了一些关于广播站建设的资料,从同学中选拔广播员、小记者和小编辑,当时学校共有学生三百余人,而报名参加的就有二百多名,经过两轮筛选,被选中的学生令其他同学羡慕极了。
广播站的信息来源一部分依靠在清华的同学以电子邮件的方式传给他俩,另一部分是小记者自己写的稿子。很多学生通过在广播站的锻炼,普通话水平提高了,写作能力也有所增强。广播站的主要职责是向学生传播外面的信息,让学生通过校园广播站更多地了解他们生活以外的世界。
王永瑞说,将来不管谁来接这个接力棒,他都希望来大华中学的志愿者能够让广播站的工作继续下去。
宋水泉的第一堂课
对于这群暂时告别学生身份的支教老师而言,马上面临着角色转换的挑战,尽管他们在正式走上讲台之前,也接受了短时间地培训,但是每个人在上第一堂课时都有几分紧张。
宋水泉回忆起他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情景时,从案头拿出了一沓落了灰尘的纸,他说:“这是一年前我上第一堂课时留下的。当我站在讲台上,面对一张张陌生的小脸时,他们充满好奇的眼神让我有点无措,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认识他们每一个人,我要求同学们每人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姓名、年龄、个人爱好等内容,这样很快我就能叫出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学生们的局促不安也渐渐褪去。”
他们初到湟源时和当地人的语言交流显得有些困难,课堂上孩子们光顾着好奇、羞涩和敬畏,根本不能进入学习状态,为此宋水泉的前几节课都没有涉及书本内容,他首先更多的是和学生聊天,聊孩子的生活、聊自己的求学经历、聊外面的世界……这样,孩子们慢慢地接受了这群来自全国知名院校的新老师,开展教学工作也变得容易了许多。
王永瑞:交流的尴尬
语言交流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支教团的成员们都面临着语言交流的困难。王永瑞不仅给初三的学生上英语课,还承担了初一年级的生物课教学工作,课堂上他用普通话向学生提问,学生就用湟源话回答问题,开始的几堂课,他几乎听不懂学生在说什么,甚至不知道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否正确。后来,他让学生尽量讲普通话,开始学生的“青普话”常常惹得大家哄堂大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堂上的交流变得正常起来。
工作动态
政策文件
人物风云
志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