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支教团:践行中国梦 支教在行动

 

2014-01-07 10:0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的全国示范性项目,目的是为了推动中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弘扬社会新风,培养和锻炼青年优秀人才。自1999年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以来,西南大学作为团中央指定参与的单位之一,已经派出十五届近80名志愿者。从甘肃天水到重庆巫山、石柱,每一届支教队员都用爱心和行动在西部的支教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自2002年起,第四届支教团开始在重庆市巫山县开展教育支援工作,连续十二届支教队员共71名,为巫山初级中学、巫山县秀峰初级中学、巫山县职业教育中心授课近40000节,涵盖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美术、音乐等10余科,坚持不懈地为推动巫山县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积极努力。第十五届支教团巫山分队在团县委的指导分配下,分别服务于巫山初级中学、秀峰初级中学和巫山县职业教育中心。

  本届支教团由十三名队员组成,其中七名服务于巫山县。分别是: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团长)卢会翔、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卢东、动物科技学院胡琼、化学化工学院邓嘉佳、历史文化学院王碧、植物保护学院姚远、音乐学院张钰。2013年8月27日,支教团一行七人抵达巫山,开始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在这里,我们始终牢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发扬“团结一致、甘于奉献”的团队精神,发扬“自强不息、不怕困难”的拼搏精神,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把“实现中国梦 传递正能量”作为自己前进的方向。课堂内,我们勤勤恳恳,认真负责,用心与学生交往,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外,我们积极协助学校行政办公室、团委、德育处、关爱办、年级组、教科组从事各项工作,力求贡献绵薄之力;在教学和校园活动之余,我们努力完成共青团巫山县委交付的各项工作,借助各类爱心平台为乡村的贫寒学子排忧解难,践行志愿者“传播爱心,回报社会”的神圣使命。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间,一年的支教生活已经过半,回首这一段岁月,有太多的难忘和感动,这半年,我们忙碌并充实着,辛苦并快乐着。为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更好地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现将这半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完善管理,加强协作,逐步提升自我

  完善管理机制,加强成员协作,全面提成队伍建设管理的层次和水平,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温暖馨香的工作氛围。通过制度规范、理论学习等,强化团队合作,提高组织效率,并让队员在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促发展。

  1.立足工作实际,完善内部管理

  支教团到达巫山后,根据团县委的工作安排及服务地的要求,七名队员的服务点及工作任务各有不同。面对七名支教团成员服务于不同的支教学校这一新的挑战,为了对队员们在服务地开展工作、日常生活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通过反思历届支教团在工作时遇到的问题,在大家共同商讨下,共同制定了《西南大学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管理规定》,进一步提升支教团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团队工作能力。

  2.落实例会制度,扎实推进工作

  由于七名成员服务于三所学校,考虑到平时无法进行工作交流,支教团定于每周六开一次例会。在例会上,支教团队员交流教学心得,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根据各自学校不同的活动情况展开讨论,在不同的活动环境下进行创新。会议上,各队员认真反省,踊跃发言,不断提高思想意识、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进一步深刻认识支教工作的意义,消除由于生活、环境差异带来的各种冲击,从来保障了队员们在服务地安心工作,扎实有效的的推进工作。

  3.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践行志愿服务精神

  支教生活开始不久就迎来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支教团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在学习后的座谈会上,大家就如何更好的完成自己的支教任务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并且立志为加快西部建设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