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支教团拍摄影片纪录巫山支教收获

 

2013-08-27 16:13:00   来源:重庆晚报   作者:李彦龙

  收获一份真情
  妈借钱买肉故事→留守儿童谢父母

“巧妈”在厨房忙着给孩子做饭

  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科教学论(化学)系的唐巧玲,在巫山县巫山初级中学教初一学生地理。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的孩子甚至记不清父母的长相,听不出父母的声音。

  由于缺少父母关爱,孩子自我约束力差,对父母产生了一种不正常的看法:怪罪父母为何把他们抛下。

  为了让孩子们学会理解父母,唐巧玲约同其他支教老师,专门开展了一堂感恩父母交流会。

  “我曾经也是一名留守儿童……”唐巧玲此话一出,震惊了在场所有人。唐巧玲说,自己生在偏远农村,自幼由爷爷奶奶带大。好不容易盼着父母回到家,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问成绩。“他们不问你开不开心、吃得好不好,遇到了什么困难。成绩不好就是不乖,就是责备。当时我很不理解父母……”

  长大后,唐巧玲渐渐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初二那年,家里欠了很多钱,两周没吃肉了。母亲为了给她补身体,硬着头皮去亲戚家借钱买肉,做好了全都给唐巧玲吃,妈妈骗她说吃过了。靠着向亲戚们借的钱,还有自己的助学金,发传单、家教、端盘子赚的钱,唐巧玲读到了现在。
  “其实,每一个父母都不容易。不要怪他们,他们已经把最好的留给了你。”听唐巧玲讲自己的故事,孩子们跟着她一起哭了。好几个小女孩站起来,走过来抱着她,久久不松手。这一场景,在影片中也被真实地记录了下来。

  收获一份感动
  学生顶嘴仇一年→最后一课成泪人

泮凯送学生回家过马路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现代壁画与装饰艺术研究系的泮凯,专业成绩年级第一。为了支教,他放弃了直接保研,只为锻炼自己。

  在巫山县秀峰中学,他负责教初一学生的美术课。他是同学眼中好说话的“凯哥”,本以为这样就能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岂料,第一堂课就让他失望了。因为老师没有威信,孩子们总是在小声说话。批评他们,他们还顶嘴。

  泮凯不再喜欢这个班,每次应付着上完课,埋头就走,不愿多搭理孩子们一秒。离别前的最后一堂课,他甚至不愿意去这班道别。“道什么别,反正他们都不喜欢我。”

  在同事的劝说下,他硬着头皮来到了教室。本打算说一句话就走,没想到刚走进门,就看到黑板上的几行大字:“泮大哥,您第一次来给我们上课是9月2号,星期天。我们不乖,惹您生气了。您可能不喜欢我们,我们不知道您今天会不会来上课。但如果您来,我们全班给您唱《送别》。”

  站在门口,泮凯的眼泪就流下来了。他很惭愧,孩子们的想法最纯真,他们甚至记得第一天相聚上课的时间,而自己却为最初的小事怀恨、抵触了一整年。他庆幸,还好那天去了,不然这些孩子会有多失望。

  “我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对不起……”泮凯伤心地蹲在了地上,埋头擦着眼泪。最后班长站起来说,老师我们给您唱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泮凯说,这一幕场景,这辈子也忘不了。“我的骄傲,我的自尊心,我的死要面子,在孩子纯真的心灵前显得不堪一击。”他说,不能总是站在自己立场上待人处事,学会放下身段,对人对事,也不要因一个挫折轻言放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