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验交流 >> 典型做法 >> 正文

南大研支团打造“1+课工厂”探索教育帮扶新模式

 

2021-12-15 10:3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 李彦龙)南京大学(以下简称南大)校园里的野猪经常会在哪里出没?茶马古道上的商客怎样穿过凶险的哀牢山原始森林?心肺复苏的“黄金4分钟”又是怎么回事……日前,南大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打造“1+课工厂”,让双柏县第一中学的学子们在兴趣天地里开拓视野、探索新知、发展能力。

图为南大研支团第一期“1+课工厂”开设课程。南大研支团 供图

  “1+课工厂”由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倾心打造,于每周六的晚七点在双柏一中开设4-5门课程。每门课程都由南大研支团和双柏一中的同学们共同孵化,由南大学生社团、志愿服务组织以及知名教授备课主讲。通过调研同学们的需求和兴趣,第一期“课工厂”确定了“公共演讲”“生命健康”“家乡地理”和“理想信念”四大主题。每门课程由三位“老师”共同协作完成:线上主讲老师负责讲授知识,线下助教老师负责活跃课堂氛围、组织学生实践操作,还有同学们脑袋里的“兴趣”老师,负责消除学习不积极、上课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新颖的选课形式、兴趣爱好的充分体现、创新的精品课程,让“1+课工厂”在双柏一中一经推出,便在学生中间成为了“爆款”。

  以“1+”助力“双减”

南大研支团“1+课工厂”《心肺复苏科普与实践》课程现场。南大研支团 供图

  南大研支团“1+课工厂”是对落实国家“双减”政策的积极尝试。“双减”政策要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1+课工厂”课程注重与第一课堂教学大纲紧密结合,在拓展兴趣的同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课程设计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有机叠加同学们有需要、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点。《探访哀牢山》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和对家乡水土的情感,“使学生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心肺复苏科普与实践课程》在实践之前,老师会引领同学们一起探究心肺复苏技能背后所蕴含的生物学血液循环原理。

  “课工厂”更是“梦工厂”

南大研支团“1+课工厂”《公共说理与辩论》课程现场。南大研支团 供图

  南大研支团“1+课工厂”注重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VR游南大”的创新课程依托南京大学仙林校区VR系统带着双柏一中的孩子们走近南京大学,走近大学生活,走进对未来的憧憬。“公共说理与辩论”课程针对教育欠发达地区孩子们的能力短板,通过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两大环节,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在公共场合自我表达的信心。“1+课工厂”更是激励学生们勇敢追梦的“造梦工厂”,助力学生们飞向梦想宇宙的“造翼工厂”。

  学生做“1+课工厂”的主人

双柏一中学生与南大研支团志愿者共同讨论“1+课工厂”课程方案。南大研支团 供图

  “1+课工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设计课程、准备课件、享受课堂。除了开放选课之外,创新开设DIY课程,由学生和研支团志愿者们共同讨论课程方案。方案确定后,由研支团志愿者对接资源来实施。第一期“1+课工厂”《VR游南大》的课程设想由双柏一中学生和研支团志愿者共同探索得出,最终由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志愿者团队落实课程方案。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以“一加”助力“双减”,将“课工厂”打造成“梦工厂”,南京大学研支团于教育欠发达地区积极探索以教育帮扶助力乡村振兴的教学新模式。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