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支教情怀:七个“葫芦娃”,照亮了我的青春路

 

2025-11-20 14:0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时光的河,静静流淌了五年。2025年秋,当我以一名“老队员”的身份,站在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十周年的节点上回望,那段在黑龙江省同江市银川乡的支教岁月,依然是我生命中最滚烫的篇章。

  那颗草莓味月饼,甜中带着一生的酸涩

  2025年5月,我带着家人,再次踏上了通往同江的列车。我想让他们看看,是怎样一片土地,安放了我最炽热的青春;是怎样一群孩子,重塑了我对生命的理解。

  记忆总爱在特定的味道里扎根。于我,便是草莓味月饼的甜香。五年前的中秋,在同江市银川乡中心校,我把从家乡带来的月饼,像捧着珍宝一样分给了七个孩子。

  一个女孩轻轻撕开月饼的包装,没有立刻吃,而是小心翼翼地闻了又闻。她用指尖掐下一小块,放进嘴里,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她满足地笑了。她没有再吃第二口,而是郑重地将月饼重新包好,装进了书包里。

  我蹲下身,柔声问:“怎么不吃了呀?不好吃吗?”

  她摇摇头,说:“老师,这是草莓味的。我要带回家,让爸爸、妈妈和姐姐也尝一尝。甜的东西,要一起吃才更甜。”

  听了女孩的话,我快步跑回宿舍,把箱子里的月饼都抱了过来,塞到每一个孩子怀里,说:“都带回去,和家里人一起分享!”那个夜晚,天上的月亮很圆,我虽然未尝到家乡的味道,却收获了人世间最纯粹的甜。

  那床“雪被”与燎原的柴火,教会我何为“扎根”

  银川乡的冬天,是刻在骨头里的记忆。十一月,已是冰封雪裹。一天下课,推开寝室门,我倒吸一口冷气。寒风从窗缝钻入,在我的床铺上均匀地铺了一层冰冷的“雪被”。

  也正是这床“雪被”,催生了我与那片土地最深刻的链接。在慰问贫困户时,当看到一位大妈望着被大雪冻死的家禽,愁容满面时,一个念头在我心中疯长。我握住大妈的手,说:“大妈,您空着一间房吧?租给我吧!这样我不用挨冻,您也能有个买油盐的收入。”

  于是,我的“柴火燎原”计划开始了。一个连煤气灶都用不好的城里娃,开始学习过冬的生存技能:如何用松明引火,如何将木柴架得通风,如何让炕头温暖一整夜。

  当炕头渐渐温热,当孩子们知道老师就住在村里,放学后跑来问问题时,所有的苦和累都化为了温暖的力量。这柴火,烧暖的不仅是土炕,更是一个年轻灵魂对“使命”和“担当”最真切的理解。

  五年后,当我再次站在那片黑土地上,当初那个舍不得吃月饼的小女孩,已经上了初中。她骄傲地告诉我,她的目标是考上同江市的重点中学。曾经破旧的校舍焕然一新,村民们的生活也看到了更多希望的色彩。

  而我,早已不是那个会被一场大雪难住的新手教师了。那段岁月给我的,是一副最坚硬的铠甲,也是一颗最柔软的心脏。它让我知道,真正的强大,是见识过生活的艰辛后,依然保有热爱和传递温暖的勇气。

  支教一年,自教一生。那一年,我用微薄的力量试图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而他们,却为我点亮了整个星空。那片土地上的星星之火,照亮了他们前行的路,也照亮了我的一生。

  作者:宋芳睿,哈尔滨师范大学第6届研支团成员,曾服务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银川乡中心校。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