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7 14:0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初到四川省越西县,八月的风已带着山间的凉意。耳边是节奏轻快的四川方言,餐桌上是从未体验过的荞麦香味。新鲜感褪去后,一种真实的迷茫与困惑悄然浮现。
在夜深人静时,我反复自问,我只是一个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学生,我真的能担得起“老师”这两个字的重量吗?所幸,这片土地最不缺乏的,就是温暖。
“来到这边还习惯吗?”当地的老师总是用这样朴素的问候,一次次叩响我的心门,让我感受到了温暖和关怀。
我的支教故事,是从校团委的工作开始的。为了尽快熟悉并融入环境,我选择将团务工作视为实现从学生到老师转变的“金钥匙”。从张贴海报到组织面试,我协助学校团委开展了七年级学生会成员的招新工作。看着一个个略带羞涩却眼神发亮的孩子站上讲台进行自我介绍时,我仿佛看到了大学时代那个同样渴望成长的自己。
在宣传阵地上,我承担起学校每周的校园快讯与工作简报的编辑工作。我尝试着运用新媒体的技术开展工作。用镜头捕捉运动会上矫健的身影,用文字记录文艺汇演中绽放的笑脸,我希望这些发生在学校的“大事小情”,被更多学生、家长以及关心学校发展的人看到。
在当地老师的帮助下,我找到了自己的工作节奏,完成了蜕变与成长。在道法课堂上,我从青少年最常见的网络场景出发,为他们讲解“网络反诈”“科学用网”与“未成年人保护”等知识。当我用真实的案例拆解那些看似遥远且难懂的法律条文时,台下一双双专注的眼神告诉我,知识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在课外活动中,我化身为历史的讲述者,结合详实的史料与生动的影音素材,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阅兵仪式的铿锵步伐,讲到新中国成立七十六年来国家发展取得的各项伟大成就,为学生厚植爱国情怀。
在人生的第一个教师节,我收到了学生的礼物:几支带着露水的野花、几张写满感谢的卡片,还有芒果和石榴。一个平时性格内向的女生,红着脸塞给我一幅自己画的鸢尾花。她说:“谢谢您,从那么远的地方来教我们。”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与忐忑,都化为一股温热的暖流。攥着那张纸条,我忽然明白,我的努力,正在被孩子们用最清澈的温柔回报着。
这份感动,在与当地老师的深谈中,得到了升华。一位在此耕耘了二十多年的教师告诉我,十几年前的越西学校,还是一栋栋低矮的“土房子”。而如今,在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帮扶下,一座崭新的现代化校园拔地而起。“我们有幸拥有了一流的硬件、一流的校园,那我们更应该努力成长为一流的老师,为党和人民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文星中学校长杨加子的这句话,激励着我,要竭尽所能,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索玛花开的凉山上。
作者:古文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服务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文星中学。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中国青年手机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中国青年报主管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843号
全国项目办联系电话:01085212269 西部计划投稿邮箱 : xibu852121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