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6 11:3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晨光漫过三都的山峦,为特殊教育学校的白墙染上一层暖意。走廊尽头的教室里,我开始准备今天上课要用的教具——彩色的积木、沙盘和画具。它们将见证我与孩子们新一天的对话。作为武汉理工大学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我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支教时光,已在温暖与挑战中度过了两个多月。
“教育”这个词,在这里被赋予了最原始也最深刻的内涵。它关乎如何感知,如何表达,如何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结。我日常负责的生活适应与康复训练课程,核心是陪伴每一个独特的孩子,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通往生活之门的钥匙。
还记得第一次站在这间教室的忐忑。我准备好的课程计划,在孩子们各异的需求面前显得那么单薄。有的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的则需要反复引导才能完成一个简单动作。那一刻我明白,在这里,我首先要学会的是倾听——倾听那些未说出口的心声,读懂那些特别的行为表达。
在不断地摸索中,我学会了用他们的语言沟通。我将技能学习融入游戏,让情绪在沙盘世界中安放,让身体在音乐律动中协调。教育,在这里呈现出最本质的样子:不是灌输,而是唤醒;不是塑造,而是发现。
最让我动容的是小蒙(化名),一个平日很少与外界沟通的男孩。在教师节那天,轻轻拉住我的衣角,将一张写满祝福话语的卡片塞进我手里。那无声的馈赠,胜过千言万语,是他向我、向世界打开的一扇小小窗户。
家访的路,延伸进大山的褶皱,也延伸进生活的现实。家长们言语朴实,眼神里却写着最深切的托付。“希望他能照顾好自己。”这最平凡的心愿,这份托付,让我更加明晰肩上的重量。
而孩子们,总在用他们纯净的方式予以我回应。一颗被悄悄放入口袋的光滑石子,一架刚刚学会、便郑重赠予我的纸飞机。还有小艺(化名),她举着沾有露水的雏菊,眼睛弯成月牙,努力比划出:“老师,好看。”这些瞬间,汇聚成照亮我内心的星河。
在这里,衡量成长的早已不是寻常的教学进度,而是每个生命个体绽放的独特轨迹。当我看到小蒙开始用画笔勾勒内心的风景,当小艺能清晰地用手语表达“好看”,当更多的孩子愿意在相遇时送我一个毫无保留的笑容。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恰恰构成了我支教过程中最珍贵的收获。
在这片被群山环抱的校园里,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我时常思考支教的意义。回首这两个多月,我给学生们带来的或许是知识与方法,但我收获的,却是对生命价值最深刻的领悟。
在这里,我学会了用心灵注视心灵,用沉默聆听沉默。这些孩子用他们最本真的存在告诉我:生命的价值从不在于符合某种标准,而在于每一个独特的生命都以自己不可替代的方式,丰富着世界的维度。他们是我特殊的学生,更是我心灵的老师,让我真正懂得了何为尊重,何为耐心,何为爱与接纳。
作者:随靖阳,武汉理工大学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现服务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中国青年手机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中国青年报主管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843号
全国项目办联系电话:01085212269 西部计划投稿邮箱 : xibu852121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