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支教情怀:在诗歌中我和孩子一起长大

 

2025-09-19 10:4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步入三峡大学图书馆,阳光静谧地铺展在书页上。离开湖北省巴东县的这些日子,那些山雾朦胧的清晨和孩子清澈的眼睛,却时常浮现在我眼前。163个孩子,163个故事,每一个,我都曾走近,也曾倾听。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那个写下《长大》的女孩。

  她在诗歌中写道:她是一株小草/即使被抛弃/也能自己长大/她不想长大/她很想妈妈。

  读到这首诗时,我才真正理解了这个坐在窗边,总是沉默的女孩。母亲早年离开,她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内心的孤独无处诉说。

  在沿渡河镇,这样的孩子还有许多。面临亲情的缺席与代际的隔阂,他们习惯将心事藏于沉默之下。直到诗歌,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

  起初,我并不知道如何触及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直到在“求索书屋”里,我发现了孩子们随手写下的只言片语——那些关于友谊、妈妈、大山的句子,虽然稚嫩,却饱含真情。

  其中一个女孩的诗尤其打动我:“大山是大地的脊梁/教会了我们勇敢坚强。”很多山里的孩子会因为自己的出身而感到自卑,这个女孩却从朝夕相伴的大山中读出了力量和勇气。这种从自身环境里汲取到的自信让我感到惊喜。我意识到,诗歌或许能成为孩子们缓解心理压力和表达情感的窗口。

  于是,我尝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诗歌创作相结合,鼓励孩子们以笔为舟,穿越情绪的暗河,在文字中表达自己。

  在巴东县西部计划项目办和三峡大学团委的支持下,我们以“求索”为名搭建了一系列成长平台:建“求索书屋”,让图书成为孩子望向山外的窗口;开“求索课堂”,用诗歌点亮课后时光;办“求索笔友”,让书信跨越山河;设“求索奖学金”,把温暖送到每个孩子手中……

  令我欣慰的是,诗歌的种子很快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孩子们的诗有关青春期的敏感,有关对亲情和友情的渴望,有关对自然的烂漫想象。他们的喜怒哀乐在诗歌里有了落脚点,诗歌成为了他们情绪的出口、情感的寄托。

  那一刻我明白,有些改变,正在安静而深刻地发生。诗歌真的走进了他们的心里。

  离开巴东前,我和孩子们许下了一个温暖的约定:将他们这一年的诗作细心整理,并印刷出版一本属于他们的诗集——《巴东山里的诗伢》。待来年盛夏,我带着这本沉甸甸的诗册重返巴东,与他们重逢于山风拂过的课堂。

  如今,诗集已然成形,距离我们的相见更近了一步。这份承诺,如同一颗希望的种子,早已悄悄埋在我们彼此的心田。

  诗歌虽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但为孩子们提供了情感表达的媒介。在诗歌中,他们推开了感知自我的大门,自由地表达。那些羞于说出的脆弱,那些无人倾听的渴望,都在诗行之间找到了回响。

  如今的我虽已回到大学校园,却深信诗歌的种子仍在巴东生长。那些落在纸上的文字,终将如溪水般汇入江河。

  作者:杨乐怡,三峡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曾服务于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沿渡河镇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