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4 14:0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日前,南京工业大学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从六朝古都来到川滇大地。从文化寻根到石榴籽情,他们用脚步丈量国土,用青春浇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誓词碑前共盟誓,传承民族团结心
研支团成员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院中参观民族团结誓词碑。南京工业大学研支团供图
有着“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之称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屹立在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民族团结园中。它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见证。看着民族团结誓词碑,74年前廿六种民族的代表盟誓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哈尼彝韵,共筑和美家园”民族团结实践团成员深切感受到当年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坚定跟党走的决心。碑文一笔一划默默诉说着宁洱地区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携手奋进的感人故事。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回信,让研支团成员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石。
在普洱市博物馆民族厅内,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挂满展柜,绚丽夺目,每一针每一线都织就着民族融合发展的故事。当14个世居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在眼前展开,中华民族认同感在研支团成员心中进一步加深。彝族的月琴、傣族的象脚鼓,与习近平总书记写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回信专展交相辉映,诉说着这座城市的独特故事与源远流长的民族团结心。
寻迹普洱古韵,青春赋能传承
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藏着一个名为“那柯里”的古老村落。这里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马蹄声虽已远去,但历史的回响依旧清晰。在这里,研支团成员探寻国家级非遗“绝版木刻”技艺,重走茶马古道。
研支团成员冷光冕学习绝版木刻。南京工业大学研支团供图
绝版木刻是云南独特的版画艺术。它仅用一块木板,通过多次刻版、层层叠印,最终完成一幅作品。研支团成员在绝版木刻画家传承人冷光冕老师的指导下,拿起刻刀体验了从勾勒草图到最终拓印的独特创作过程,更感受到匠人“一生一事”的专注精神。绝版木刻承托着文化与历史,更印刻着一代代人的回忆,在茶香中绽放不可复制的艺术传奇。
重走茶马古道,青石板路上深浅不一的马蹄印立刻将研支团成员带回到了那个马帮往来的繁华年代。这些石板上的凹痕,是马帮常年行走留下的印记,最深的足有十几厘米。研支团成员触摸着这些岁月的刻痕,仿佛能感受到当年马匹铁掌踏过的震动。青石板路蜿蜒曲折,茶马古镇的建筑古色古香,穿梭其中浓郁的民俗风情扑面而来,讲述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茶马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延续与传承。
在普洱茶博物馆,悠悠茶香萦绕,古老的种茶、制茶工具静静陈列,见证着岁月变迁;形态各异的茶饼茶砖,承载着普洱茶的厚重历史。“普洱,这座从茶林里长出的城市,飘着清馨的茶香,正以热情的胸怀拥抱今天的世界。”研支团成员郑秀杰指着满墙的茶饼茶砖感慨道。普洱茶,承载着陆地和海洋、东方和西方、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文化的长河中绽放着更为璀璨的光芒。
守护童心烂漫,中华民族一家亲
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凤阳社区爱心暑托班,研支团成员化身“小老师”陪伴孩子,从民族团结誓词碑到生活点滴,在欢声笑语中引导孩子们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意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播撒入童心。
研支团成员为孩子们讲解交通安全知识。南京工业大学研支团供图
为让生命安全的种子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研支团成员通过现场演示、亲身体验,让孩子们明白头盔在交通安全事故防范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教他们学会了如何正确佩戴头盔。聚焦于“舌尖上的安全”,研支团成员郑秀杰、魏清还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食品安全大讲堂。从“这些食物能吃吗”到“如何养成健康饮食好习惯”,从“什么是‘三无’食品”到如何选购合格的食品,课堂上,小朋友们踊跃发言,食品安全的意识在他们心中悄然扎根。
不仅在云南,在四川乐山市沐川县,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四川分团开展了“七彩假期”微课堂主题系列活动,为乡村少年带去愉快又充实的暑假。
据悉,十二年来,南京工业大学历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接力在服务地以课堂为纽带,以三尺讲台为阵地,用心浇灌孩子的梦想,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校园里灿烂绽放,书写着南工大研支团的青春故事。(记者 李彦龙 通讯员 郑秀杰 许琳)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中国青年手机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中国青年报主管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843号
全国项目办联系电话:01085212269 西部计划投稿邮箱 : xibu852121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