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0 13:5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独坐书桌前,窗外的蝉鸣此起彼伏。指尖轻落在键盘上,我的思绪便悠悠飘回去年的那个夏天。
踏足源村感知热忱
2024年8月25日,我坐上了前往贵州省金沙县源村镇初级中学的大巴车。这是学长学姐口中说了又说的地方。行李箱滚轮碾过站台时,我随手拍了段视频,并配文“研支团老师第一次来源村”。没成想这条视频发布后,评论区很快便涌来阵阵问候的暖意。“源村人民欢迎你们”“是今年的支教老师吗?”“老师们辛苦了!”。源村的路是烫的,但源村人民的热情比日头更灼人。
第一晚躺在宿舍的木板床上,窗外的虫鸣声织成松松软软的网,把“明天要上第一堂课”的期待裹在里头,竟让我睁着眼数了半宿的星星。
初登讲台责任在肩
终于我站在了八年级的教室门口。那些曾经在大学讲台上练过百遍的从容,此刻全化作掌心的汗。
韦方尖在课堂上。韦方尖供图
“新老师来啦!”刚迈过门槛,欢呼声就裹着热浪涌过来。“我是研究生支教团的老师,本学期担任你们的语文老师……”说话时的口气明显带着微颤。当看到孩子们眼里跃动的光时,我的心慢慢稳了下来。那一刻我忽然懂了,所谓责任,就是被孩子们的目光托着,轻轻落在心尖上的重量。
爱心陪伴感受进步
然而,现实却给我出了一道难题。几节课下来,我发现孩子们就像一群在知识海洋中随意遨游的小鱼。他们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有的交头接耳,有的眼神游离,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并且他们没有课前读书的习惯。
图为韦方尖班里的学生们。韦方尖供图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决定成为“学习规划师”,要求孩子们在上课铃声响起的那一刻,迅速入座,并开始朗读课文。一开始,他们很难按计划实行。于是,我就提前三五分钟到教室,以身作则,带领他们诵读。一天不够,那就两天,两天不够就一个星期,一个星期不够那就一年。这一年,我坚持与同学们一起读书、背书。现如今,只要接近他们班,便能听到那响亮而整齐的读书声。
教师节的惊喜撞心房
今天的晨光,是带着甜味儿的。因为今天是教师节。
办公室里很快热闹起来。隔壁班老师的桌上堆着手写信和彩纸折的星星。我看着自己空荡荡的桌面,内心有些失落。
大课间的铃声刚落,一个女生突然冲过来,红着脸往我手里塞东西。原来是个信封,是用作业本的纸糊的,边角还沾着点橡皮屑。“老师,节日快乐!”她的声音比蚊子还轻。她准备转身跑开时,我叫住了她,掏出手机和她拍了一张合照。这张照片成了我在源村中学的第一张照片。
孩子们总爱把温暖攒成更大的惊喜。晚自习结束时,我刚准备回宿舍,办公室的门就被轻轻推开。三五个女生走进来,把怀里的“宝贝”一股脑放在桌上。我一看,是孩子们手写的信、折得纸花、制作的立体贺卡等。内心的惊喜让我不知该说些什么,只是不停地向孩子们表达着谢意。
赛场内外惊喜连连
十一月,学校的冬季运动会如期而至。
赛场上,学生们奋勇争先,以及看台上他们震耳欲聋的呐喊与加油声,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他们。没想到,孩子们的青春在课堂外绽放得如此热烈。
最难忘的还是那场拔河赛。赛前,我望着对手们壮实的身体,我拍了拍孩子们的肩膀说,尽力就好。哨声一响,孩子们在用奋力拼搏告诉我:难走的路,才要攥紧拳头往前挪。
学生参加运动会获得的奖状和奖牌。韦方尖供图
最后,他们竟然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领奖时,阳光落在孩子们扬起的笑脸上。当时的场景,比课本里任何一篇课文都生动感人。
刚走下台,孩子们从脖子上摘下奖牌,挂在了我的脖子上。这些带着孩子们体温的奖牌,在我的胸前闪烁成了光灿灿的“银河”。
寻常生日意义翻倍
晚自习铃声响起,我刚走到楼梯口,就被三个身影拦住了去路。“老师,请等一下!”话音未落,几只小手捂住了我的眼睛。
直到听见教室门“吱呀”一声开了,捂住我眼睛的手才松开。我定了定神,发现孩子们在黑板上描绘了一片春天。粉笔画的向日葵笑眯眯地望着太阳;彩色粉笔写着“生日快乐”,字里还藏着小爱心;“读研顺利”的祝福语旁还画着本翻开的书;“平安喜乐”四个字被描了金边。
我还没来得及开口,怀里就被塞进了各种小物件。棒棒糖、小熊发夹、立体贺卡,还有那叠手写的书信,都是真诚祝福。
学生送给韦方尖的生日礼物。韦方尖供图
晚自习结束后,我刚要收拾这些宝贝。不知是谁抱来一大束用报纸折叠的“花”,往我怀里塞。“刚才唱的生日歌跑调啦,得重唱。”随后,“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又响了起来。幸福的瞬间,感动的让我落泪。
不舍离别相望成长
七月的风,带着些燥热,也裹着离别的味道。这个学期像是被谁按下了快进键,转眼就到了我们要说再见的时候。
离开前的一个星期,我的桌子上渐渐被孩子们的心意填满。酸甜的杨梅、清脆的李子、手写的信,还有那盒折纸的星星。今天塞来颗糖,明天又递上张画,仿佛要把一整个夏天的温暖都塞给我。
最后一节晚自习,我特意准备了成语接龙、看图猜词、飞花令活动,想用竞赛的热闹冲淡离别的伤感。教室内沸腾了,每个人都为了积分卯足了劲,连平时坐在后排沉默的同学,也举着手臂喊得响亮。那是我见过的,孩子们表现最投入的一节课。
离别前韦方尖与学生们合影。韦方尖供图
最后,我为孩子们播放了PPT。从初次见面到课堂互动,从运动会的拼搏到生日时的欢唱,一张张照片展现着我们曾经难忘的瞬间。
离别前一天翻开那本同学录,当指尖抚过孩子写的留言时,我忽然懂了。支教的意义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当我们带着光走向他们时,他们早已悄悄把光种进了心里。然后等着有一天,长成和我们一样的模样。
作者:韦方尖,贵州师范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服务于贵州省金沙县源村镇初级中学。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中国青年手机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中国青年报主管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843号
全国项目办联系电话:01085212269 西部计划投稿邮箱 : xibu852121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