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中国地质大学研支团在云贵高原接力守护青春梦想

 

2025-07-29 09:3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龙江中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26届研支团成员周佳贺正在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里和孩子们一起调试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的机器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支团成员带领楚雄市龙江中学学生参加第39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支团供

  七天后,研支团带领孩子们参加了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云南省机器人大赛,分别获得一等奖。在活动现场,那个曾经怯生生的山里小姑娘紧握奖牌,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学生家长红着眼眶,拉着研支团成员周汝霖的手说:“谢谢你们,让我的娃儿看到了山外的天地……”

  周汝霖是研支团里的“小钢铁侠”。备赛期间,她突发身体不适,但仍强忍病痛,坚持指导孩子们调试设备。医生建议她立即接受治疗,她只是摇摇头,揣上止疼药,在比赛前夜赶回赛场。当孩子们惊喜地围住她,喊着“周老师回来了!”时,她的脸上绽开了笑容:“我们说好的,要一起站上领奖台!”

  在来支教之前,经常有人问:“去山里吃苦,值得吗?”

  从彩云之南走出去,又带着满腔热忱回到这片土地的潘霏霏,用行动给出了最坚定的答案——“值得,非常值得。”

研支团成员指导学生制作树叶标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支团供图

  潘霏霏轻轻举起一片泛黄的叶子标本,阳光透过叶脉,映出细密的光影。这是留守儿童小语送给她的礼物。那个总是安静坐在角落的小姑娘,曾指着石缝中倔强生长的一株野花问她:“老师,为什么石头里也能开花呀?”还没等回答,小语自己却先笑了:“因为它比别的花都更勇敢!”

  那一刻,潘霏霏忽然明白,教育不是要把孩子塑造成别人想要的样子,而是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本来的样子。这片小小的叶子,承载的不仅是一个孩子的成长,更是一份生生不息的希望。

  “能回到云南,能见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西部、扎根西部,我很感激,也很骄傲。”潘霏霏望向远山,笑容清澈而坚定。在这里,每一颗播撒的梦想种子,终将破土而生,长成属于自己的风景。

研支团成员指导学生制作化石标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支团供图

  “我们既是扎根三尺讲台的‘筑基者’,也是点亮少年梦想的‘点灯人’。”研支团成员赵安然笑着说。在她的课堂上,每一块石头都在讲述着大地的故事——翡翠诉说着山川的脉动,玛瑙记录着岁月的年轮,水晶折射着阳光的斑斓。近百种矿石标本在她的手中化作最生动的教材,让山里的孩子们第一次触摸到了地球亿万年的“心跳”。

  与此同时,从东北黑土地来到西南红土地的杨书睿,正在用青春丈量着祖国的辽阔。两千多公里的距离,隔不断教育的热忱。这个阳光开朗的大男孩笑着说:“在这里,我不仅找到了人生的坐标,更与时代同频共振。”他的课堂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在不经意间,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

研支团成员带领学生开展化石知识科普活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支团供图

  乡村教育就是这样一场没有终点、但有无数人加油鼓劲的接力赛。在这场比赛中,研支团成员都是火炬手,他们用爱与温暖照亮孩子的前行路。

  今年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支教团扎根云南的第二十个春秋。二十年春风化雨,三颗希望的种子破土而出——先后有三名支教地的学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现了从“大山学子”到“地大人”的华丽蜕变。

  近年来,地大研支团累计向社会募集物资三十余万元,设立了“南望地大”“花蕾筑梦”“彝馨助学金”等奖助学金,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山区学子撑起了一片追梦的蓝天。2009年云南大旱期间,他们在楚雄中山镇六街乡修建的四个"爱心水窖",至今仍在滋润着百余户人家的生活。

  他们坚信,那些看似普通的课堂,正在孕育着改变未来的力量。而自己能做的,就是与越来越多的人一起,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守护这些梦想,直到它们开花结果,迸发出澎湃的力量!(记者 李彦龙 通讯员 周佳贺)

责任编辑:张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