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0 11:3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志愿奉献西部,青春建功祖国。2024年7月,西北工业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的10名志愿者,接过薪火相传的接力棒,奔赴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开展支教服务。这一年,他们坚守三尺讲台,勇担教学重任,所授科目成绩斐然,获得了“教得了、教得好”的优秀口碑。他们发挥学校特色,打造“三航筑梦”品牌,开展航天日、科技节等科普活动数十场,点燃苗山学子科技报国的梦想。他们积极开展家访活动和功课辅导工作,倾情关爱留守儿童与特殊学生,传递温暖。一年间,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以“公诚勇毅”校训为指引,将青春热血融入八桂大地,用真心与实干在祖国西部书写了动人的青春华章。
服务于融水苗族自治县实验中学的苏琼扎根教学一线,勇挑跨年级数学教学的重担,在压力中磨砺成长。面对青春期的学子,苏琼坚持“陪伴+辅导+家访组合帮扶体系”,用心守护成长,用情点燃希望。他还充分发挥学校特色,利用国防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普活动,激发孩子们探索科技的热情。如今,支教生涯即将结束,他将带着在融水收获的感动和力量,回到校园继续深造。同时,他将持续关注融水的发展,为孩子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丹江中学,张月馨褪去了“书生气”,沾上了“泥土香,传递着爱与希望的火种。作为班主任和历史老师,她重点推进分层培养体系的落地,持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深化家校协同育人模式。她通过每日“三个一”行动(一次教室巡查、一次学生谈话、一次教学反馈),动态捕捉班级发展脉搏。支教工作之外,张月馨还积极参与“七彩假期”“河小青”,以及斗马节、航天知识竞赛等活动。回首这段历程,张月馨深知,支教服务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她将梳理成长收获,总结经验教训,以更坚定的信念和饱满的热情,继续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挺膺担当。
从第一次站上讲台面对全班学生的陌生与紧张,到如今课堂教学的从容与得心应手。在保桓中学,张佳浩迅速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这一身份的转变。他还记得刚开始教学时,很多学生还不太了解甚至没有见过电脑。那时,张佳浩才真切地认识到在不同地区教育确实存在着差异化,也意识到支教的现实意义。除常规教学外,他定期参加三航科普教学、爱国主题教育、夏令营等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志愿者的责任与担当。
初登讲台,汪逸凡把握不好40分钟课堂的节奏。于是,他调整教学策略,从一开始大水漫灌到恰好处地让学生学懂知识,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逐步掌握授课节奏。回首一年来,汪逸凡从那个希望改变苗山的人变成被苗山改变的人。在这里,他收获了值得珍藏一生的记忆。将来无论身在何处,这些记忆都将在他的内心深处久久回响,永生难忘。
一年前,唐天毅以研支团成员的身份踏上这片土地,成为融水苗族自治县实验中学一名初中政治教师。初抵课堂,面对抽象的政治概念,孩子们眼中常浮起迷茫的薄雾。让他决心撕下政治课“枯燥”的标签。当讲到“民族团结”时,唐天毅邀请班上的苗族、侗族学生分享本民族动人的歌谣与节日习俗。当悠扬的芦笙曲在课堂回响时,书本上的文字瞬间就有了温度。学“基层民主”时,他组织学生模拟“班级议事会”,让孩子们在“如何管理图书角”的辩论中触摸民主协商的脉搏。这一年,唐天毅用脚步丈量苗乡侗寨的崎岖,用真心叩响少年心扉,在祖国需要处饱满而谦卑地耕耘。
第一次授课,面对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各异的学生,王一雯逐渐摸索出差异化的教学方法。通过调整教学节奏、设计分层问题、采用多样化讲解方式,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物理学习中获得成长。作为班主任,王一雯主动与家长沟通,通过家访、电话、家长会等方式,向他们传递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理解孩子的需求。起初,有些家长对老师的建议半信半疑,甚至认为“读书无用”。但当王一雯用真诚和耐心与他们交流,分享孩子的进步和潜力时,他们的态度逐渐转变。家校之间的信任慢慢建立起来,孩子们的学习环境也因此得以改善。支教工作即将结束,但班主任的角色让她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眷恋。未来,她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眷恋继续前行。
2024年7月,袁文清以初一英语教师的身份开启了这场教育的“长征”。第一次课堂听写测试,全班平均分只有42分。更棘手的是,孩子们对英语学习充满畏难情绪,课堂气氛总是死气沉沉。对此,袁文清尝试用“情景剧场”打破僵局。她把教室改造成“机场”“餐厅”,让学生们扮演旅客与服务生,通过情景对话,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此外,依托三航筑梦小屋基地,袁文清和另外两位小伙伴组织开展了三航科技文化节。她们带领孩子参加了科普讲座、放飞水火箭、纸船承重等活动。一年的支教经历,使袁文清明白支教的本质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滋养。正如她在支教日记里写下的文字:“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他们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记者 李彦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中国青年手机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中国青年报主管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843号
全国项目办联系电话:01085212269 西部计划投稿邮箱 : xibu852121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