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愿文化 >> 志愿感悟 >> 正文

从焦虑到绽放,我在西部沃土向上生长

 

2025-11-17 14:0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从陌生到熟悉,从迷茫到坚定,我在四川省达州市通江区江陵镇的土地上,用一年的时间书写了一场青春的蜕变。

  温暖相助,融入与适应并行

  初到江陵镇时,七月的暑气正浓。拖着行李站在镇政府门口,我内心充满了对未知的忐忑不安。上岗第一天,看着眼前整齐的办公桌和电脑,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领导交代任务时,我紧张得只是点头,生怕漏掉任何信息;面对不太熟悉的当地方言,交流时总要请对方重复几次。那时的我,最担心的就是能否适应这里的一切。

  转变的发生,往往始于细微之处的温暖。记得工作的第二周,我不小心把一份即将上报的文件格式调乱了。正当我手忙脚乱试图修复时,一位同事走过来,轻声说:“没关系,我来教你。”她不仅帮我解决了问题,还耐心讲解了公文格式的设置要领。那天下午,好几个同事都主动向我分享了他们的工作经验。在笑声中,我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了。

  在西部计划志愿者队伍中,我并不是孤身一人。在团区委组织的志愿者交流活动中,我认识了不少同龄的志愿者朋友。我们一起探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分享生活中的趣事,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知不觉间,我融入了这片土地。三个月后,我已经能熟练地处理日常事务,也能叫出镇上不少居民的名字。周末时,我会和同事一起去品尝当地的特色小吃,偶尔还会用刚学会的当地方言和街边小贩讨价还价。那些曾经让我焦虑的陌生感,已悄然化为熟悉与亲切。

  发现需求,责任与担当共进

  在江陵镇服务半年后,一次偶然的观察,让我找到了志愿服务更深层的意义。

  那天,我在服务大厅看到一位母亲带着她听力障碍的孩子来办理业务。因为沟通不畅,双方都很着急,最终业务勉强办完。但那位母亲脸上的无奈和工作人员的无助,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后来我发现这类情况并非个例。达州市通川区有超过3000名残障人士,其中不少人在参与社会生活时面临各种障碍。如何为听障人士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个想法开始在我心中“扎了根”。为此,我走进社区,倾听残障人士的心声;向专业人士请教,了解帮助听障人士的具体办法;查阅资料,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琢磨,一个为听障人士提供无障碍服务的方案逐渐成形。我们通过开展手语培训、可视化指引,开设爱心窗口等一系列措施,打造了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服务环境。

  方案落地,成长与收获齐飞

  2025年夏天,达州市举办了第一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我带着“为听障人士提供无障碍服务”的项目方案报了名。这份凝聚了数月心血的方案,从问题发现、需求分析到具体实施,都经过了实践的论证。在方案中,我不仅设计了详细的服务流程,还做了预算规划和效果评估。最终,我的服务项目在比赛中获得了优秀奖。

  站在领奖台上,我回想起这一年走过的路。从那个忐忑不安的毕业生,到今天能够独立设计并推行服务方案的志愿者,我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这片土地的滋养。

  一年的服务期即将结束,但我的志愿服务之路才刚刚开始。那片曾经陌生的土地,已成了我难以割舍的第二故乡。正如我在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颁奖典礼上说的:“青春的价值不在于你去了哪里,而在于你为那里带去了什么;不在于你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你付出了什么。”在江陵镇,我不仅适应了一个新环境,更找到了奋斗的方向。这粒曾经焦虑的种子,已在西部的沃土中茁壮成长。

  作者:杨丹丹,2024年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于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江陵镇政府。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