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愿文化 >> 志愿感悟 >> 正文

我在黔州大地播撒希望

 

2025-07-31 14:0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龙场悟道天下惊,人间再无王阳明。王阳明用他的一生告诉了我们: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说来也巧,我支教的贵州省榕江县寨蒿镇太平小学便在龙场阳明洞附近。2004年8月,我有幸来到这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从事乡村教育。冥冥之中,有莫大的缘分在指引着我前进。既然有幸相逢在这黔州大地,就让我尽最大的努力播撒下希望的种子吧。

  支教,是两颗心灵相撞的师生情

  到太平小学之后,我被安排教授语文。可巧我平日里喜欢读点历史人文知识,也算是“专业对口”啦!我想给小朋友讲明白课文中一词一句背后的故事。从“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李白,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陆游,我在故事的讲述中让学生体会水中捞月的浪漫;感慨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凉;留恋明月横陈、长河在天的美好;叹息五丈原的秋风、渭水河的落日、崖山海上最后的一抹斜阳……慢慢地,我在学生中有了一个新称号——“故事老师”。我挺喜欢这个称号。我想通过这一个个小故事,让同学们从小就感受到历史人文的魅力。

  月淡黄昏,恰是饱餐一顿的好时刻。这时六年级的小石同学蹦蹦跳跳的跑过来,从兜里掏出来一个红色的塑料袋,里面装着几只大龙虾。“老师,这个给你!我今天去吃席,我专门给你留的,可好吃了,快尝尝!”他上扬的嘴角、期待的大眼睛,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孩子们天真的笑容,让我体会到直率的童真与善良。在太平这块神奇的地方,我收到的感动不仅是这一份,还有小孩偷偷塞在我兜里的枇杷果,以及教师节桌上堆满的零食……

  支教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彼此生命的映照。他们教我纯粹,我教他们看见山外的星空。或许对孩子们而言,我们支教的一年,像风吹过山岗一样短暂而无足轻重。但我相信,这一年我们的用心陪伴,一定会在他们的人生中留下绚丽的诗行。

  支教,是一生难以忘却的战友情

  太平小学坐落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小山村。周边的公共设施相对比较落后,来到这里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就是“吃饭”。对于之前从未做过饭的我们来说,学做饭要从零开始。理想是丰满的,道路是曲折的。第一次做饭,没有估摸准盐的量,做出来的菜咸咸的。伙伴们打趣道:“盐多了加水,水多了加盐!”之后又因为不大不小、零零散散的失误,伙伴们戏称我是“盐王爷”。后来,我们开辟了“预制菜”的新思路。周老师凭借娴熟的预制菜加工手艺,获评了“预制菜大师”的荣誉称号。在一次次做饭的尝试中,我们四位小伙伴变成了最好的战友。与她们相识相知的这段共同成长的经历,让我永生难忘。

  在这个桃花源般的地方,居然还隐居着一位大诗人,那就是我们太平小学的吴校长。接站时,初次见面,吴校长给我们留下了踏实淳朴、平易近人的感觉。害怕我们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他给予了我们许多的关照。吴校长总是变着法地请我们吃饭。今天是写诗拿了奖,明儿又是写对联拿了奖。就这样,校长请了好几回。校长平时不苟言笑,但每当谈及诗词,总会滔滔不绝。他愿意教我们写诗,也鼓励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这样一位淡泊、潇洒的大诗人,值得我用一生去学习。

  太平小学的年轻老师不多,大多是上点岁数的老教师。但他们对我们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当得知我们年轻老师爱睡懒觉时,为了不打搅我们,六年级的杨老师就把好吃的挂在门把手上。吃饭时,老师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小杨,多吃点,吃胖了才好回家。”看到队里最小的小刘老师,校长还会打趣说:“多吃点,刘老师还在长身体!”在这里没有推杯换盏的客套,只有像长辈一样,质朴单纯的嘱托和关爱。

  太平小学发生的点点滴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大山深处人们的淳朴与善良。这段美好的时光将成为人生道路上的养料,滋润着我们勇敢前行。

  支教,是一场漫长的自我修行

  春日午后,我喜欢悠闲地躺在桃花树下望天空。这时微风拂过,片片桃花飘落,似要给我盖一层粉被子。我想起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写的那句话:“那一天,山下的我们正忙着追逐富贵功名,但徐霞客却坐在黄山绝顶,听了一整天大雪融化的声音。”在世俗的喧嚣与名利诱惑面前,我们或许做不到完全超脱,但我依然记得,要给自己的精神留一个出口,去感受那滚烫的热爱的力量。

  班长在作文里向我诉说他的忧愁:“今天我的牙像喝醉酒的父亲,摇摇晃晃。我到底要不要拔下来呢?”班长的忧愁我感觉不明显,但第一次听到这样独特的比喻,让我忍俊不已。十岁的少年能有什么忧愁呢?不过是偷吃糖掉了牙怕被父母训斥罢了。

  支教这一年,远离城市的喧嚣,在群山与孩童的笑声中,我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节奏。蘸墨临帖,在一笔一画中驯服浮躁;品茗读书,在文字与墨香的交织中,我学会了在孤独中与自我对话。那一刻,我懂得修行不在远方,而在低头挥毫的专注里,在孩童澄澈的目光中,在将平凡日子过成诗的温柔中。所谓成长,不过是把光阴沉淀成内心的光芒。

  支教,是千年不倒的胡杨

  初到太平这边,看着略显单调的宿舍,我有了改造的想法。于是,我和胡老师一起培土,用废弃的饮料瓶在窗台上种下了这棵不知名的小树。刚刚种下的时候,它不过盈盈一握,叶片稀疏,瘦小的枝干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一个初来乍到、满心怯意的小家伙。而那时的我们,也如这小树般,充满了对未来的懵懂与期待。可巧在阅读课上读到了《胡杨礼赞》。于是,我把这棵小树命名为“小胡杨”。愿在这一年中,我们像胡杨树一样,深扎在这片盐碱地,为大山里的孩子挡住荒漠的风沙。

  小胡杨在贵州温暖的阳光里、在我和孩子们的呵护下慢慢生长,不断地抽出新芽。到今天,支教生活即将画上句号,曾经的小胡杨已经长成了枝繁叶茂、藤蔓葱茏的“绿伞”。它不再是那个需要呵护的小不点,而是以昂扬的姿态,展现着生命的蓬勃与坚韧。

  也许,这一年的支教时光,恰似这棵小胡杨的成长一般,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过程,更像是场持之以恒、润物无声的浇灌。愿此去经年,孩子们也像胡杨一样,扎根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风沙难摧,千年挺立,续写着青年人的绚丽华章。

  作者:杨虎雄,东北林业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榕江分队队员,曾服务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寨蒿镇太平小学。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