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7 15:0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20年,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我,遇见了即将远赴贵州龙里进行支教的学长李华棚。他眼中闪烁的热忱,话语间流淌的坚定,第一次为我勾勒出那片遥远山乡的模样,一个关于奉献与希望的模糊图景。那一刻,一颗名为“支教”的种子,悄然落进了我的心田。几年后,当我站在学长曾伫立过的讲台上,回望那个起点,才真切感受到,一颗小小的种子,是如何牵引着我,跨越千里,开启这场青春的“长征”。
在支教工作中,当我发现孩子们清澈的眼眸中闪烁着对科技知识的渴求时,我决心成为点燃孩子们心中渴求的那束光。
志愿者吴锦豪在龙里县奋进社区开展船模科普与实践课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吴锦豪供图
教室上空盘旋的无人机、通过AI生成的奇妙图画、水盆里乘风破浪的船模……这些带着“未来感”的元素,都被我引入课堂,只为点燃那深藏于童真之下的渴望。
在团县委与县科协的支持下,我走进老年大学开讲科普课堂。面对银发的爷爷奶奶们,我教他们用手机剪辑生活的片段,讲述如何通过AI让生活变得更有意思。看着他们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渐渐能在屏幕上熟练划动指尖,最终制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他们那份跨越“数字鸿沟”的喜悦,像暖流熨帖着我的心房。走进当地企业,我为员工们讲解如何让AI成为自己工作的得力助手。从智能文档的迅捷处理,到庞杂数据的精准洞察,我帮助他们通过AI将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提升了工作效率。
志愿者吴锦豪为老年人讲解短视频剪辑和应用技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吴锦豪供图
从孩童到长者,从校园到企业,我触摸到了科技最动人的温度:它不仅是冰冷的代码和炫目的设备,更是连接人心、赋能生活的温暖力量。
我深知,教育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更关乎心灵的温度与成长的土壤。于是,课余的时光,我常常跋涉在崎岖的山路上,走进一户户家门,进行调研与家访。昏暗的灯光下,了解学生家庭的困境与期盼,感受他们的坚韧与不易。每一次真诚的交谈,每一次力所能及的帮助对接,都承载着我的心愿:希望能为这些坚韧的人们带去一丝切实的温暖,让孩子们的梦想之花,能在肥沃的土壤里,奋力生长。
志愿者吴锦豪在向群众科普编程和Robot Master知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吴锦豪供图
在支教的日子里,我常常被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课堂上的专注神情所感动。忘不了孩子们操纵无人机飞行时眼里闪烁着的光芒;更忘不了船模在水池中成功启航时,孩子们的雀跃欢呼。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仿佛都化作了清甜的甘泉。我知道,此刻在他们心中种下的这颗名为“好奇”与“可能”的种子,却足以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照亮他们探索世界的道路,并将激励着他们勇敢追逐梦想。
这一年的黔山岁月,是挑战与感动交织的长卷。从三尺讲台到蜿蜒家访路,从书声琅琅的校园到烟火气息的社区,每一个步履匆匆的瞬间,都在无声地记录着我的蜕变与孩子们的成长。我愿继续做一名执着的播种者,将知识与希望的种子,深深埋进这片充满潜力的沃土中,让这场关于启蒙与希望的“长征”,在青春的答卷上,书写出最璀璨的篇章。
作者简介:吴锦豪,系武汉理工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贵州龙里服务队志愿者,服务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第三小学。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中国青年手机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中国青年报主管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843号
全国项目办联系电话:01085212269 西部计划投稿邮箱 : xibu852121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