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愿文化 >> 志愿感悟 >> 正文

“谢谢你,一年前的我自己。”

 

2025-05-08 14:2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读中学的时候听着《22》这首歌,心里总在想,当我22岁时会在干什么呢?2024年8月,在我22岁时,我报名参加了电子科技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选择去西部开展支教服务。如今,一年的支教服务工作即将结束,站在新的人生起点,我想对那个勇敢的女孩说:“谢谢你,一年前的我自己。”

在参加社会实践期间,王可萱在康定市舍联村进行调研。王可萱供图

  与西部的缘分源起于2021年。那年我刚读完大一,报名参加了“三下乡”活动。我前往四川省康定市舍联村帮助村民抢收青花椒。在农忙之余,我给村里的孩子开展暑期课堂活动。活动中,我偶遇了一群重返“第二故乡”的老知青们。他们为西部建设无私奉献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村支书在旁边打趣地问:“可萱,你以后要不要再回到康定?”从此,服务西部的想法就在我内心深处扎了根长了芽。

  社会实践结束后,我回到了学校。在读书期间,总是在某个时刻回忆起大山深处淳朴的孩子们。在大学毕业时,我下定决心加入研究生支教团,选择再次回到康定,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为乡村振兴和乡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可萱在康定市姑咱片区寄宿制学校开讲开学第一课。王可萱供图

  2024年8月,刚过完22岁生日的我坐上大巴,来到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姑咱片区寄宿制学校。望着教学楼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标语,我坚信,这就是青春最火热的誓言。

  初入校园,调皮捣蛋的孩子们让我手足无措。随着与学生的深入交流,我从开始的迷茫、胆怯逐渐变得游刃有余。每节课后,总有小朋友直白地表达:“老师,我特别喜欢你!”孩子们天真的话语成为我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在这座大山里,每天都可以看到云彩,那是孩子们心中多彩的梦想;也能听到大渡河水哗哗的声响,我想那是这群‘小格桑花’们的梦想在萌发……”我在支教日记里写道。

王可萱为学生讲授科技课。王可萱供图

  曾经五年级还搞不懂加减乘除的孩子,现在能对着父母侃侃而谈影子的形成原理;曾经让老师头疼的“VIP座位左右护法”,现在成了上课踊跃举手回答问题的乖娃娃。而我也与孩子们从陌生变得熟稔。他们会在小镇上大声说:“王老师好!”也会在课间悄悄给我送上自己叠的最好看的“小星星”。

在科技课上,王可萱指导学生组装智能小车。王可萱供图

  因为本科学的是信息工程专业,所以我主动承担起了学校未来科技课的授课工作。开课三个月来,孩子们都成为编程的“小高手”。在他们的操控下,智能小车可以按照指令进行前进,并到达指定位置。我突然明白了,这就是我们到西部来的意义——呵护学生创新“星星之火”,成就乡村振兴“燎原”之势。

  这就是我的青春故事。22岁的我正在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图为王可萱参加甘孜藏族自治州西部计划专项宣讲活动。王可萱供图

  不久前,我参加了甘孜藏族自治州团委组织开展的西部计划专项宣讲活动。活动中,面对曾经和我一样迷茫的大学生们,我用自己的经历鼓励他们,“去试试吧,去感受西部的脉动,去见证祖国的伟大复兴。等到服务期结束后,你们也会对自己说:‘谢谢你,一年前的我自己’!”

  作者:王可萱,电子科技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服务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姑咱片区寄宿制学校。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