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愿文化 >> 志愿感悟 >> 正文

支教从没有水洗漱的早晨开始

 

2016-07-21 08:46: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任老师,水龙头怎么没水了?”我一脸蒙圈状,敲开隔壁老师的门。

  “哦,早晨水龙头一般都没有水,到下午可能才会来水,你要用水桶给自己接点水屯着才行啊!咱们这边水比较紧张,一般不会全天供水。”任老师,一位在基层教育岗位上工作了三十多年的老教师,像一位老长辈一样,在给年轻同志介绍当地的生活经验。有一位这么热心的长辈对我这个初来乍到年轻人的关心让我内心暖意融融,但是难免还会有一丝对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的不满之意。

  这就是我来到安里镇学校的第一个早晨,一个没有水洗漱的早晨,就这样,我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开学第一天,我早早的来到教室,想亲自迎接每一位前来报到的学生,争取做一名称心称职的班主任。“老师,您是我们的班主任吗?”一个个子不高,身材瘦弱,皮肤并不是那么洁净白皙的男生问我,“怎么我们以前都没见过您?”,“是的,我是今年刚来的老师,刚刚大学毕业,来你们学校参加支教”,我说话的同时看了一眼教室里的其他人,满教室就23个学生,说句心里话,这与我想象的场景有很大差别。

  记得我们那会上学,开学时都会让爸妈给自己买一套新的衣服,男生理个精神的小平头,女生扎着马尾背着可爱的新书包,洗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来学校报名,而看着教室里这23个学生,没有一件衣服像是崭新的,而且有些男生的脖子上有明显的汗渍和灰垢,不敢多说,至少一个星期没过澡。开始我很是不解,就算家庭条件差一点,买不起新衣服,洗个澡该能洗的起吧?后来,在这里的生活经历让我理解了。切身体验,我刚来的三个星期就没有洗过澡,最多就是拿毛巾擦洗一下,因为我所在的安里镇就没有洗澡堂。安里镇,地处渭北,地势较高,土质粘性较小,很难存住水。因此,当地的人对水是非常珍惜的。

  我是一个生活在淮河岸边的孩子,从小就没有感觉到缺水,印象中我们家乡只会有洪灾,不会有旱灾,有人说: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我想说的就是水资源丰富吧。曾经,我看到保护水资源的宣传片,听到干旱地区的人一辈子可能就洗三次澡的故事,觉得都是编出来骗人的,在这里生活了以后,深深的体会到干旱地区人对水的感情。虽然这里没有缺水到严重的程度,但是人们对水的利用真是非常充分。有一次晚上我检查宿舍时,看到学生倒一盆水准备洗脸洗脚,只见他们一个一个轮流洗脸,然后再轮流洗脚,就这么一盆水四个学生用,在我们眼中这可能是很不卫生的,可是他们觉得这水来之不易,如果他们多用了,可能家里的庄稼就没有水来保证良好的收成;老师也是一样,我隔壁的老师在洗衣服时,放的洗衣粉很少,基本上连泡沫都看不见,我曾问过为什么要这样,他说:“少放点洗衣粉,洗衣服不浪费水啊,放多了得多洗好几遍才能冲干净!”而且,我看他把洗完衣服的水倒进一个水桶,留着拖地时用。

  2015年10月11日,澄城县团委组织开展了一次“保护母亲河,植树造林”的活动。我们一行人来到王庄镇北边的一个“林场”,说是林场,来了基本看不到几棵树,听当地人说,这里的树成活率很低,没有人为的采取保护措施,基本活不了!的确,看看这黄土,看看这风沙,植物怎么能在这地方生长?更别说庄稼了。根据当地人的指导,我们找了很多油桶,装满水后在瓶口处扎一个小孔,放到刚种下的小树旁,这样基本能让小树在前几个月里不会断水。忙碌了一天,我们共植树两百多棵,希望这些小树都能成活,给这片土地带来一些希望!

  良好的习惯是一点点养成的,回到大学以后,每次到水房洗漱我都会拿着脸盆,小半盆水就足够我洗脸洗脚,而以前都是直接打开水龙头冲着洗完,不知不觉就会浪费很多水。

  俗话说,不持家,不知柴米油盐贵;我想说,不到干旱地区,不知水资源稀缺。这应该也是我这支教一年的一些收获吧,体验了农村生活的不易,感受了缺水的艰辛!同学们,请珍惜现有的良好生活环境,请保护你身边尚且充足的水资源。若你不信,我邀您到西北地区走一圈。(齐茂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服务于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安里镇学校。)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