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愿文化 >> 志愿感悟 >> 正文

打开一扇窗带你看看外面的世界

 

2016-06-24 09:20: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我为什么来支教?这个问题在决定支教的时候,在参加选拔的时候,在背起行囊出发的时候,都被问及过无数次。其实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我不知道,或许是因为想要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亦或许是因为想为需要帮助的孩子做贡献自己的力量,纵然答案听起来,总是有些说不出的空洞。只是,来不及深究,就那么带着这个问题,带着满腔的热情,出发。

  一年的时间飞快,转眼就是别离。我为什么来支教?看着要离开的这里,我又问了自己一遍。我想,或许我找到了答案。

  初来潼南,真实的走进学校,走进基层政府,现实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之前自己是多么自以为是,而能做的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小镇上的乡民很淳朴,他们不懂什么叫做程序,不知道那些有着五花八,政府“开门”的时候能第一个排上队。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在“政府”这幢小楼里,每一个人都是“领导”,只要能找到“领导”,问题就解决了。每每被老乡抓着反映问题,我都充满着内疚和抱歉。听不懂重庆话没关系,老乡一遍遍的解释着自己的来意,解决不了没关系,老乡纵使满眼的失望难以掩饰,也依旧笑的一脸淳朴,回一句“没得事,幺妹”。记忆里最深的是一个腿脚不便的爷爷,明明什么都没做的自己,只是为等候的老人倒了一杯水,只是搀扶着老人走到了隔壁的镇长办公室,就在第二天又见到专程为我而来的他。看着老人小心翼翼从背篓里拿出粑粑塞在我手里,喃喃自语一般的念着“幺妹,好吃,拿着,好吃”,愣在那里的我,心里好暖,也好难过。他们很简单,对他们一点点的好,都被他们记在心里,他们也很无助,真的好需要更多的关怀和照顾。而相比他们需要的,自己能做的真的太少,太少。

  学校里的孩子很纯真。永远都忘不了自己走进校园里,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样子,“有新老师来了,老师,你好漂亮啊”,整个校园因为我们的到来充满着喜悦的那种感觉。英语课,是三年级往上的必修课,但是所有孩子的英语基础却惊人的一致。在孩子们的概念里,所谓的英语,就是好玩而已吧。还记得初上讲台,从最基础的字母音标学起,孩子们很活跃,也很新鲜。跟读的声音很大声,眼睛里却只充满着好奇。这时候的英语课,简直像一场灾难。喧闹的课堂纪律,玩笑一样的学习态度,都让课程进行的很艰难。可是,忘了从哪一天开始,喧闹的课堂安静了,孩子们写字母的时候一比一画了,简单的单词被越来越多的记下来,记住了。难以言喻翻开作业本,看到孩子因为写错了一个单词时候小心翼翼的道歉信的心情,笑出了声,也被感动的很认真。

  要离开了,镇上的人说很舍不得,说,一定要常来。“我们需要更多你们这样的大学生来这里,你们有文化,高素质,你们来了,有更多的想法和活力,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看着你们我们才会觉得不能让这里一直就这么困难下去啊,这里的贫穷养大了我们,我们却要让它不再穷啊。”原来什么都没做的我们,就仅仅因为到来,就能够给了淳朴的他们如此大的动力。

  学校里孩子们道别的很认真,“你们现在喜不喜欢学英语啊?”“喜欢,老师,我们要学英语,也要学语文,学数学,我们要和老师一样去大学,我们也想去看看雪,看看老师的校园,看看老师的城市,去看看和这里不一样的地方”。老师们说“你们年轻,来自高校,比我们文化水平高,也爱我们思维活跃,看着你们和学生的相处模式,你们的教学方式,我们也多多少少学到很多呢,欢迎你们再来啊,多回来看看”。

  这里的一切,用它的真诚和包容,教会我很多,也真正帮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我为什么来支教,我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我没有专业的教学经验,我没有熟练的行政业务水平,我也没有切实能改变这里的资源和能力。但是,我却一定要来到这里,一定要来这里支教。因为之于孩子们,之于需要帮助的老乡,之于这里的一切,我们是一扇窗户,是为他们带来外面世界的窗户,我们是一种动力,让他们相信自己,由衷想要改变现状的动力。这已足够。(黑龙江大学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 把潇)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