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愿文化 >> 志愿故事 >> 正文

于苗山侗水间书写青春答卷

 

2025-04-14 13:0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很奇妙,我与支教的初次邂逅,源于学姐的朋友圈。“今天收到了学生做的小手工,很可爱!”“XXX又没有好好写作业,罚他在讲台上唱首歌!”看着图片中孩子的笑脸,我感受到了一种充实、快乐且意义非凡的支教生活。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愫,轻轻撩拨着我的内心。

  在网上搜索“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时,“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的宣传语映入眼帘,支教的想法就此在我心底扎下根来。大四那年,我通过努力入选学校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最终,我来到了素有“天下苗族第一县”美誉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第二中学。

王文珺在课堂上授课。王文珺供图

  学校坐落在县城西侧一隅。四周环绕着墨绿的山林和苗族人家古朴的木屋和小菜园。黄昏时分,我常立于窗前,看暮色浸染远山,听苗家阿嬷的吆喝声与菜畦的簌簌低语交织。这片土地,以它的质朴与静美,抚慰了我初到的忐忑与不安。

  担任七年级英语老师,对我而言,既是挑战,也是责任。上课时孩子们眼中跃动的求知欲,与面对陌生语言的畏怯交织成网。我深知,比起照本宣科,点燃学习兴趣才是破局之钥。开学两周,我向办公室其他老师取经,带领孩子们系统学习音标。看到他们掌握新音标、成功拼读出单词时的喜悦,我满心都是自豪。

  然而,教学之路并非坦途。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也曾感到力不从心。但一想到支教的初心,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我便重新振作,认真备课。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们的英语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升。

  某日在整顿纪律时的一声厉喝后,我猛然惊觉。课堂之上,我总是不自觉地关心积极发言的同学,而忽略了角落里内向沉默的他们。

  意识到问题后,我立刻行动起来。课下,我主动和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交流。听取他们对英语课堂的建议,根据他们的建议及时调整讲课节奏。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我提高要求,帮助他们提升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慢慢地,我学会了管理调皮学生的技巧,也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们如镜,照见我的青涩,亦馈赠于我蜕变的勇气。

  十一月初,孩子们期待已久的秋季运动会拉开了帷幕。合作跑项目是运动会的重头戏,需要用橡皮带绑住小腿,十男十女共同跑到终点,难度颇高。比赛前,同学们每天都在刻苦练习。训练时,看到他们东倒西歪、状况百出的样子,我忍不住笑出声来。看到我在笑,他们不服气地说:“老师,你还笑!真的很难的,不信你来试试!”我被拉进了他们的队伍中。“预备,左脚撤后,一,二……”刚迈出几步,中间的同学就摔倒了,还把我也拉倒在地。“哎呀,都怪你!”大家虽然互相责怪,但很快又投入到下一次的练习中。孩子们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这份率真令人羡慕。比赛那天,同学们之前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看着他们整齐的步伐,听着他们响亮的口号,我奋力摇旗呐喊。最终,他们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这次运动会,让我重新认识了孩子们令人惊喜的一面。素日顽劣的男孩化身跳高健将,字迹潦草的少年成为短跑的“黑马”。我恍然大悟:若以成绩丈量人生,我便错过了每一株野草向阳的倔强。

东北林业大学研支团台江分队成员合影。王文珺供图

  每日课下,学生们用苗语混着普通话叽叽喳喳围在我身边,向我分享他们日常的小开心或难过。这些细碎的时光,像是苗绣上密密的针脚,编织着我们美好的回忆。

  在苗疆的晨雾与星夜中,我愿作一束微光,照亮孩子前行的路,践行无愧于心的青春誓言。

  作者:王文珺,东北林业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现服务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