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愿文化 >> 志愿故事 >> 正文

用声播撒希望 用心收获成长

 

2025-04-01 11:3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当初入大学时埋下的那颗种子渐渐发芽时,我终于如愿成为了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服务地的200多天里,我发现“声音”成了支教生活中的重要媒介。在这里,我是声音的发出者,也是回音的接收者。这些声音带着温度,承载着爱与希望,收获了无数次的幸福与成长。

  这是上课时的教书声,似温暖的春风,吹散迷茫与困惑

  从学生到老师,我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身份转变。站上三尺讲台,我用声音传递知识。刚开始,我还不太熟悉“老师”这个身份,也不太熟悉孩子们,上课讲解知识时,总能感受到沉默的气氛,还看到孩子们迷茫的表情。这让我开始思考孩子们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课堂,自己作为一名年轻的支教老师该如何发挥优势。

在保康第三中学,李欣凝为学生上数学课。李欣凝供图

  后来,我学着将讲课的语速放缓,同时关注课堂上学生们的听课状态,鼓励他们走上讲台成为讲题的“小老师”。有时遇到难懂的问题,我会尝试用生活趣事和网络热梗作类比,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以此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我还设置了丰富的奖励机制,激励孩子们通过主动发言、认真思考,来获得一枚小印章,攒够一定数量的小印章,就可以兑换学习用品。于是,课堂开始变得活跃起来,孩子们抢着举手答题。数学课开始变得有趣,自主学习也成为了孩子们的习惯,他们的学习成绩稳中有进。这样的变化让我欣喜不已。

  这是下课后的谈心声,像宽阔的桥梁,通往信任与成长

  在教学中,我发现这里的孩子总是渴望被关注与被陪伴,同时也想让别人听到他们的心声。为了帮助孩子们实现这个愿望,我在办公桌上开设了“悄悄话信箱”和“回音板”,引导孩子们把想说的话写成信件投进信箱,我再一一给他们回复。自此,我便时常能够收到孩子们诉说各种各样心事的来信。

课后,李欣凝为学生辅导功课。李欣凝供图

  我在回信中为他们答疑解惑。“老师,如果我集齐了100个印章,能不能换你不走?”“老师,听说你喜欢海,送给你一幅我自己画的大海。”“老师,对不起,这次考试我马虎了(哭哭脸)”“老师,我听了你的话,终于鼓起勇气举手发言了!”一张张小纸条写满了孩子的真诚与可爱,让我看后感动不已。课余时间里,我开始与他们分享自己的大学生活,鼓励他们自信、勇敢,帮助他们明确前进目标。就这样,我们的距离在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中不断拉近。

  这是校园里的广播声,如明媚的阳光,照亮前路与希望

  支教期间,我担任了保康第三中学广播站的指导老师,带领着40余名学生一起传播“校园之声”。在接手广播站后,我将大学里的社团纳新与管理的模式引入校园广播工作中。当孩子们第一次参与到校园广播时,他们既新奇又兴奋。随着一遍遍地发音训练、一次次播音实战,孩子们开始对广播站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将自己视作传递青春力量的使者,想用自己的声音唤醒沉静的校园。

李欣凝为学生发学习用品并与其合影。李欣凝供图

  在校运会、普法宣讲等活动中,我和社员们用声音见证着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变化。我们将日常的播音内容变为“《黑神话:悟空》背后的中华传统文化”“全国两会中的青年议题”“从哪吒看中国动漫的崛起”等时事新闻和前沿话题,让孩子们听到了更多来自社会和世界的声音和信息。

  就这样,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的支教生活。我用声音将广阔的世界带给孩子们,孩子们将回声化为行动,组成了无数个让我感动的瞬间。这场声与回声的双向奔赴,让我感受到了教育最深层的力量,体会到了“支教一年,自教一生”的真谛所在。

  用声播撒知识的种子,用心倾听花开的声音。这就是我的支教故事。

  作者:李欣凝,北京化工大学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服务于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中旗保康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