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4 11:3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24年8月,我踏上了前往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中心学校的支教之旅。从昆明出发,途经保山、六库、贡山,最终抵达独龙江。一路上,蜿蜒的山路、颠簸的车厢,让我既忐忑又兴奋。脑海中不断勾勒着独龙江的模样,心中充满了对这片“人间秘境”的无限遐想。
与学生的第一次相遇,是在家访途中。我跟随当地的老师前往八坡村,一家一户地走访学生。蜿蜒的村路在脚下延伸,两旁是错落的房舍,远处青山环绕,江水在日光下闪烁着粼粼波光。当踏入孩子们的家中,那一张张质朴的脸庞瞬间映入眼帘。见到老师,孩子满脸羞涩,赶紧为我们倒水。家长们热情地用当地的方言和我们进行交流。尽管听不懂话语的内容,但他们满脸的笑意,让我感受到一份特别的温暖与真诚,也让我对支教充满了更多的期待与憧憬。
相逢的意义在于照亮彼此。真正触动我的是第一次站上讲台的那一刻。初次面对学生,内心的紧张几乎使我无法言语。当我的目光与那些纯真无邪、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神相遇时,一种难以言喻的动力和激情涌上心头。在那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身为一名支教老师的责任。
每次上课喊出那熟悉的“起立”二字时,我总会回想起张桂梅老师给青年教师的那封信。在信中,张桂梅说:“起立,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它象征着力量、希望和行动。”孩子们满脸关切地问我:“老师,你是不是特别紧张呀?我们这堂课表现得好不好?”我总是笑着鼓励他们。他们也暖心回应我:“老师,你讲得特别好,我们都能跟得上,也听得明明白白的。”这些质朴的话语,给我注入了满满的信心。
除了完成日常教学任务,我还致力于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外面世界的精彩,拓宽他们的视野。对于那些对写作与朗读满怀热忱的学生,我悉心指导,并鼓励他们多写多练,向杂志社、报刊投稿。看着孩子们因作品被刊载后满脸的欣喜,我知道,他们的信心正悄然增长,兴趣也愈发浓厚。
课后,一群孩子围在我身边七嘴八舌地问道:“老师,云南大学是什么样子的呀”“你能给我讲讲大学里有趣的事儿吗?”“我以后去昆明找你好不好?”……从他们亮晶晶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他们对外面世界的憧憬与向往。
课下与学生们相处的每一刻对我而言都无比珍贵。他们会兴奋地和我分享假期帮家里干活的经历,收苞谷、摘草果、喂养家禽、捡拾柴火……这些看似平凡的点滴,背后却是孩子们不为人知的坚韧与自强。
在独龙江畔,爱与希望正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段支教经历,不仅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也让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
作者:刘科,云南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现服务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中心学校。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中国青年手机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中国青年报主管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843号
全国项目办联系电话:01085212269 西部计划投稿邮箱 : xibu852121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