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9 11:0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29日电(记者 李彦龙 通讯员 曾雨星)“之前常在各种宣传报道中看到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的感人事迹让我心生向往,我也想像他们一样,扎根基层,在基层舞台上挥洒青春热血”。这是赵付斌选择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时的真实想法。
2020年10月,赵付斌如愿来到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贯洞镇易地扶贫搬迁点贵运社区开展服务。这一年正是脱贫攻坚收官年,也是基层工作最忙碌的一年,初入基层的赵付斌因为缺乏工作经验吃了不少苦,但他坚信“勤能补拙”。
在社区工作中,赵付斌白天忙完手头的工作,就同驻村干部入户走访群众,了解搬迁群众的日常生活,这已成了他的工作日常。通过入户走访,赵付斌和搬迁群众“打成一片”了,群众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小赵”。
除此之外,赵付斌还是四点半课堂和乡村振兴夜校的老师。
“每天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看着小朋友们来到四点半课堂写作业。和这帮小孩子一起学习、玩耍,工作再辛苦,都觉得值。”这是赵付斌参加四点半课堂的真实感受。
贵运社区四点半爱心陪伴小课堂绘画作品展墙上,挂满了小朋友们的画作。其中有一幅画,是几名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画给老师们的。色彩丰富的水彩画里,几名志愿者和小朋友们手牵手,其中一位戴着眼镜的老师就是赵付斌。尽管绘画手法稍显稚嫩,却十分生动,这是孩子们向赵付斌表达爱的方式。
“在这里有好多小朋友可以一起玩,还有老师帮我们讲作业,每天放学最期待的就是来这里上课。”每当听到小朋友们对陪伴课堂的肯定,赵付斌心里感到十分欣慰。
夜幕降临,夜校的上课时间到了。“来夜校上课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他们是从各个村搬迁过来的,民族不同,语言不同,甚至大部分人不会说普通话。光是考虑用方言还是普通话授课就纠结了好久。上了几堂课后,我还是决定用方言和普通话结合的方式去给他们上课。”这是赵付斌初为夜校上课时所遇到的烦恼。
来夜校上课的学员并不为年龄而感到尴尬,他们依然尊称志愿者们为老师。为确保授课内容能让中老年学员们听得懂、听得会,赵付斌每次在课前都精心设计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每晚,赵付斌与学员们在欢声笑语的教室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如今,乡村振兴夜校开展得有声有色,其中也有赵付斌的一份功劳。
2021年8月,赵付斌被调整到美娥社区()另一个易地扶贫搬迁点社区)开展工作。在新的服务社区,赵付斌依然负责与之前相同的工作。有了一年工作经验的积累,赵付斌在新的环境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两年的志愿服务,对赵付斌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在服务过程中,他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能力都得到了单位负责同志的肯定、同事的赞赏、群众的支持。他表示,虽然西部计划服务工作结束了,但扎根基层服务社区的工作,他还要继续干下去,不断充实自己,把个人价值融入奉献社会中。他坚信,从江县的乡村振兴之路虽遥远,只要不停下脚步,总有一天能抵达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