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研支团家访纪实:春风吹进哀牢山

 

2022-01-18 10:4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18日电(记者李彦龙)华东政法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的6名成员在2021年12月开展了3次家访。活动中,他们走遍了河边、中山、麦地、黄风箐、箐边、大牛从、小牛从等14个小组,家访学生83人。他们决心走遍每一个角落,用爱心感动每一位学生,把法律普及到千家万户,让春风吹进哀牢山深处。

  家访,一道连接家校增进沟通的坚实桥梁

  研支团来到云南省宁远县已经四个月了。这四个月,是研支团快速转变工作模式的四个月,是研支团迅速摸清班级情况找准方法“对症下药”的四个月,是研支团落实“双减”打磨课堂细心辅导精心培育的四个月,也是他们不断总结不断反思的四个月。究竟什么才是麦地孩子们未来的出路?究竟怎样才最符合麦地实际,让孩子们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这些问题像烈火一般燃烧在研支团成员的心中。他们,一直在思考着。

  “孩子们的课堂表现让我非常满意。但我更觉得,需要到他们的家里去了解一下家庭情况。”研支团成员看着二年级学生的作业本这样说。研支团成员们认为,仅靠学校课堂上的单方面努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建立有效沟通,让家校形成合力,才能让孩子们得到全方位更有效的教育。

  “走!去家访!去看看!”

  研支团邀请麦地小学罗德忠校长作向导,开展家访活动,入村入户看看孩子们在家中的表现。

  研支团成员刘思洋(左)、梁慧洁(右)正在询问学生在家学习情况。华东政法大学研支团 供图

  二年级的学生祝明周末回家手机不离手,正好被家访的研支团成员刘思洋“抓个正着”。父母坦言:“平时外出打工,对孩子管教较少,孩子一年级就会玩手机了,到现在已经是想管也管不住了。周末回来经常用手机刷短视频和打游戏,书包都不怎么打开过。”

  手机是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工具,但也可成为孩子们沉迷游戏、荒废学业的陷阱。针对手机使用情况,研支团成员建议父母平时要对手机严加管控。同时,家长可以积极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爱好。祝明喜欢历史,可以每周到麦地小学的图书馆里借阅一本历史相关书籍阅读。父母也可以多买一些课外读物充实孩子的周末时光,让童年在书香中度过,让孩子在收获中成长。

  在家访时,研支团成员发现学生自从江家中只有奶奶带着他。奶奶是当地的村民,不懂普通话。通过罗校长的“翻译”,研支团才知道,原来自从江是留守儿童,爸爸妈妈都远在昆明打工,每年只有年节时才回家。

  “自从江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生活非常不容易,父母可以送来新的衣服鞋子,却缺少长时间的陪伴,爱的教育这一课让我来补!”研支团成员张屹菲了解到学生的家庭情况后郑重地承诺,每周日午饭后主动为自从江做义务课后服务,帮助他补习语文、数学科目的基础知识。

  研支团成员张屹菲(左)、高瑗(右)向学生父母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华东政法大学研支团 供图

  罗永焕和罗永鹏一家祖孙三代共同居住在一处,一家人其乐融融。姐弟俩平时在学校成绩优异,还担任着班干部。他们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在课下向老师提出一些新奇的科学问题。研支团在家访时发现,家长还为姐弟俩专门布置了一间读书学习用的屋子, 里面摆放了桌椅、书架、台灯等家具。家访时,罗永鹏正捧着一本《十万个为什么》读得津津有味。研支团成员林泽宇勉励孩子们:“你们姐弟俩要珍惜自己的良好学习条件,勤学善思,奋发图强,将来要走出大山,开拓视野,看看外面的世界!”

  家访,一套综合解决学生问题的优化方案

  让研支团最痛心的是李中伟的退步。

  据了解,上一学期,李中伟成绩优异,名列前茅。他经常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身为班长还主动帮助身边同学一同进步。可是这一学期,李中伟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上课提不起精神,练习题也不认真完成,下课后总喜欢一个人独自坐在角落。

  “这其中肯定有原因。可是,问题又出在哪了呢?”

  家访让研支团成员们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原来,一次意外事故夺去了李中伟妈妈的生命。失去妈妈照顾的他伤心欲绝,从此自卑而抬不起头,变得敏感而脆弱。家访中,李中伟党的爸爸在不经意间提到妈妈时,这个大男孩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悲伤,失声哭了出来。

  研支团成员决定定期和家长沟通孩子的校内情况。此外还联系到爱心人士为李中伟提供爱心资助。研支团成员希望李中伟能够继续担负起班长的职责,多与同学交往,积极融入班级生活,在集体中感受温暖。李中伟是麦地小学大队委的一员,少先队辅导员张老师组织大队委的同学们与李中伟一同升国旗、检查卫生、管理学校纪律……让李中伟在少先队的工作中忙碌起来,开心起来,活跃起来。研支团相信,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李中伟同学一定能够走出这段伤心的往事,主动承担责任,自立自强,迅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研支团成员高瑗(左)、林泽宇(右)向学生父母反馈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华东政法大学研支团 供图

  “李中伟家庭的遭遇在麦地并不是个例。咱们有很多学生因为种种原因,缺少父母关爱,家庭生活不太幸福。”罗德忠校长又介绍了学校里几个孩子的特殊情况。研支团发现: 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绝不仅仅取决于课堂上的40分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教育在立德树人的任务中往往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家长应该多多找出时间与孩子相处,重视习惯培养,用爱心和耐心引领孩子踏入生活的广阔课堂。在孩子的教育上,家庭与学校互为表里,各司其职,共同支撑起孩子头顶成长的天空。

  家访,一扇走进乡村普及法律的宣传窗口

  研支团成员家访期间正值我国第四个“宪法宣传周”。来自华东政法大学的研支团成员们充分发挥法学学科优势,以即将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相关内容,到孩子家中做普法宣传。

  “《家庭教育促进法》刚一通过,我们研支团就迅速召开会议进行集体学习,结合麦地小学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与当地老师一起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家访这天一大早,我就背上了《宪法》和《家庭教育促进法》,佩戴好党徽。我要用真实的案例来讲述最新的法律知识,用点滴行动提升咱们村民的法治素养。”研支团成员如是说。

  研支团成员刘思洋、梁慧洁在大学期间曾经在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工作过,也参与过上海等地的普法宣传活动。不过,在山村地区做普法宣传对她们来说却是第一次:“村民们对于法律条文的具体规定比较陌生,但他们心中普遍都有着朴素的法律观。这要求我们要克服民族语言障碍,用一些生动的例子进行讲解。《家庭教育促进法》还有不到一个月就要正式施行了,这一块还需要我们结合每一个家庭的不同实际情况进行讲解。我们的普法工作只有接得地气,才能聚来人气!”

  研支团成员陈柏志向学生父母普及《家庭教育促进法》。华东政法大学研支团 供图

  部分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缺乏深刻认识。也有部分家长深陷“分数焦虑”,总认为要靠多补习多做题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针对这些家长,研支团则建议“风物长宜放眼量”,学习固然重要,但小学阶段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全面而完善的人格,让孩子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之下全面发展。在周末为家人做一些家务,参与一项运动,读一本好书,都是开展家庭教育的良好方式。

  家访,一次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伟大实践

  麦地村虽然名为一个村,但共有600余户近3000人,其中95%以上为彝族等少数民族。麦地村共下辖22个小组,各个小组之间距离较远,零星分布在整座哀牢山上。这些地理特征给研支团的家访增加了不少难度。

  麦地村地处山区,虽然大部分地区已经通了公路,但是要到一些孩子的家中还是要走很长一段山路。有的地方用石块垒砌成一条条“路”,有的地方用泥土堆叠成台阶的形状,甚至有的地方干脆就没有路,全靠脚踩树根,队员间互相牵引才能勉强走过。研支团成员陈柏志在家访中还跌了几跤:“摔几跤也好啊,多接接地气嘛!”

  研支团成员陈柏志(左)、林泽宇(右)走在家访路上。华东政法大学研支团 供图

  本次家访,研支团成员翻过崇山峻岭,走到田埂村舍,到孩子家中认认门,跟学生家长聊聊天,针对学习问题交交心,受到了家长们的热烈欢迎。

  研支团同样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寄希望于通过一次家访解决所有问题,绝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对待教育工作必须怀揣着“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耐心和毅力。这次家访只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接下来,研支团将充分总结本次家访得来的经验,突出当前工作的重点难点,重点帮扶学困生、后进生,精准施策,深耕细作,力求在接下来的志愿工作中取得新的更大的进步。

  本次系列家访卓有成效。研支团用亲身观察了解农村实际,用有效沟通密切家校联系,用专业知识普及法律常识,与当地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回望近一个月的家访旅程,研支团成员们都收获满满,感触良多。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在家访回来的路上,研支团惊喜地发现,虽然时令已步入年终岁尾,但哀牢山上竟开出了朵朵樱花。它们含苞待放欲争春,它们一路芬芳满山崖。这是青春的花,是给人带来勃勃希望的花。研支团成员们坚信:明年的春天这里的风景会更好!(注:本文出现的“祝明”“自从江”等孩子姓名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