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4 11:1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宁静的夏天,天空中繁星点点。心里头有些思念,思念着你的脸……
很多人把《宁夏》当作情歌。但这首歌的背后还有更多淳朴、温暖的情怀……
19年前,复旦大学第4届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正式出征,派遣了两名大学生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王民中学从事为期一年的志愿支教活动。这是复旦大学与王民中学结缘的第四个年头。
正是这一年,台湾音乐人李正帆应邀,来到西吉县王民中学。虽然他停留的时间不长,但是面对着黄土高原上的一切,感触深刻。
这些所见所闻触动了李正帆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才有了《宁夏》这篇歌词的诞生。
实际上,歌名《宁夏》取双关之意,一则是“宁静的夏天”,另一面,应该就是指“宁夏”,以及西吉县王民中学那些可爱的学生们。
在学校里,李正帆跟孩子们联欢,听孩子们唱宁夏的民歌,也教孩子们唱台湾的童谣。《宁夏》歌词的创作,就是这个时候在王民中学完成的。
要离开王民中学的时候,李正帆在学校门口的黑板上写下了《宁夏》的歌词:“宁静的夏天,天空中繁星点点,心里头有些思念,思念着你的脸……”
全校的孩子都围在黑板前面,大声地念着。李正帆事后回忆:“那一刻,我的泪水都快喷出来。”
宿舍里的孩子们。复旦大学第13届研支团成员刘晓光拍摄
雪后的西海固,气温达到零下二十多度,深夜的气温会更低。然而在这简陋的宿舍里,取暖的设备只有一个很小的炉子。三十几张床上,挤着四十多个孩子。因为棉被薄,孩子们得挤在一起才能抵御寒冷。虽然环境恶劣,但是他们对学习的渴望十分强烈,想要通过学习更多的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可是,即使怀着对学习的热切向往,残酷的现实使部分学生不得不放弃读书的机会。在西吉县,三合中学的牛莉就是其中的一个。
为了解牛莉辍学的原因,复旦大学第12届研支团队长申宸翻越崎岖的山路,步行三个多小时,抵达了牛莉的家。
原来,牛莉的母亲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由于压迫了神经,已经完全失去了劳动能力,父亲又患上了高血压,劳动能力也日渐衰退,一切都给16岁的牛莉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对学习的渴望也只能埋在心里。
复旦大学研支团成员申宸在牛莉家进行家访。
谈及孩子的辍学问题,牛莉父亲的犹豫让申宸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大哥您不用着急,孩子读书好着呢,经济上有困难我们也可以想办法一起解决,”申宸说,“如果孩子非常想读书,而且读书好的话,咱一定得让她读书,不然这辈子真就耽误了。”
听到申宸的话,牛莉哭着哭着就笑了起来:“我希望考上高中,考上大学,希望我将来能建设家乡。”
此后,为了不让更多的孩子辍学,复旦大学研支团成员们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为孩子们募集各种资助。
2006年的王民中学
据不完全统计,22年来,研支团累计为学校募集扶贫助学资金、物品等价值超过1000万元,每年为100多名贫困学生建立一对一资助关系,各类奖教、奖助学金惠及2000余名师生。
支教队员还发挥专业优势,定期举办普法、卫生、经济常识的讲座,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我们的研究生老师”。
但其实,研支团成员们刚到西海固时,也并不适应这里的生活。由于西海固的水资源十分有限,研支团成员们只好将淘米水屯起来用来洗脸。她们开玩笑地说:“大家都说淘米水洗脸可以美容,正好我们可以省一点水用。”
第12届研支团成员王一诺说:“来之前学长学姐也都和我们交代清楚了,也做好了心理准备,生活虽然艰苦些,也没什么怨言可说。”
清晨六点,借着昏暗的路灯,许多学生已经开始了早读,知识改变命运,这个信念像一团热火,驱散着零下二十度的寒冬。
正是由于孩子们对知识的强烈渴望,研支团的同学们也一直都在这里,为孩子们灌输知识的力量,复旦大学第2届研支团成员冯艾说:“改变他人的同时,其实也在改变我们自己。”
复旦大学研支团成员左宗指导学生进行播音
在王民中学的档案室里,收藏了这样的一张课桌,上面密密麻麻地签满了复旦研支团从第1届到第22届的名字。对于他们来说,那不是一份名单,而是一份成长。
在王民中学仰望星空,繁星点点,如同支教队员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改变了山区群众的教育理念,传播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先进科学的思想观念,努力用知识播撒希望的种子,激励大山里的孩子们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谈及对研支团成员们的感受时,王民中学九年级(3)班的王凯年潸然泪下:“我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当老师,因为想做一个和英语老师一样的人。”
在西吉县将台中学,第20届研支团成员阿卜杜米吉提·艾麦提便是一位帮助孩子们实现当老师的志愿者。在教室里,阿卜杜米吉提·艾麦提是一位兢兢业业的英语老师;在操场上,他又是一位校园足球队的体育老师。
阿卜杜米吉提·艾麦提在教孩子们踢足球
除了足球队以外,复旦大学研支团还为服务地学校成立了篮球队、校园广播站,开启了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不仅充实了孩子们的课外活动,还有力地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
王民中学校长古希义说:“复旦大学研支团的成员们来学校以后非常能吃苦,而且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环境。除此之外,他们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上也比较广阔,给学校的老师带来了许多新的方法、新的思路,这是改变最大的。”
为什么选择去西部支教?这是所有支教队员都会被问到的问题。支教一年,对于复旦大学的大学生们来说,意味着要放弃出国深造的选择,拒绝高薪就业的机会。
复旦大学研支团成员与学生们合影
第1届研支团成员潘惜唇是一位上海姑娘。她在回忆录里写道:“作为志愿者到贫困地区工作,为的就是能用所学知识为山区的孩子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这种朴素的想法展现了复旦青年可贵的家国情怀。
不只是潘惜唇这样想,每一位来到这里的复旦学子从未有过犹豫、后悔,他们坚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播撒爱与希望,坚持为改变西部现状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西海固的层山叠峦也因为复旦研支团的到来,激荡起爱国的青春壮歌。有人戏称西海固的真正含义是:宁夏“西”吉、上“海”复旦,感情牢“固”。
20多年来,支教队员教过的万余名学生中,有很多已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他们中还有一部分人,又回到家乡西吉,成为了一名中学老师。
西部支教,也是一场接力跑。在这广袤的大地上,像复旦大学研支团这样的团队,一定会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将这场传递爱与智慧的接力坚定地跑下去。正如《宁夏》这首歌一样,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中……
如今,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西海固这片土地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校舍拔地而起,这里的孩子们也迎来了美好又宁静的夏天……(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