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随笔:支教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青春长征

 

2016-10-17 10:33: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盼望着,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一场远行,跨越半个中国,从江苏到广西,一年时间,我要去做一件让自己一生难忘的事情。”这是我在从南京去往都安的路上给自己留下的一句话。

  支教,是梦想

  我还记得面对我为什么要参加研究生支教团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给自己的回答:我出身教师世家,我的祖辈、父辈有一大半人的职业都是教师。我从小就知道要读书,从小就知道小小的讲台后面有着大大的梦想。所以我想成为和我的祖辈、父辈一样的人。我想做一名教师。答案可能有点太过简单,不过确是耳濡目染给我带来的这种想法。高考中有太多的恰巧,让我错过了师范院校。临近毕业,我想我可以通过研究生支教团去完成我的小小的梦想。所以我来到这里,开始了一年的漫漫支教“长征”路。

  支教,是坚持

  我依然记得从机场告别父母和女友的样子。讲真,去到这么远的地方一整年,长这么大我是第一次。心里有些激动,对家里也有不舍。早上八点从家出发汽车—飞机—机场大巴—公交—长途大巴—“马自达”我终于来到了早已“熟悉”的地方——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初入校园,高三的学生在上晚自习,安静。可是灯光下分明也能看到他们的梦想。每个教室后面都贴着他们的梦想。

  来到学校安排的住处,有点吃惊,这就是我要住一年的屋子。三室一厅,站在客厅中间,这个房子里除了同来支教的小伙伴就只有三张上下铺的床和一个热水器。确是有一点担心自己如何在这屋子里度过一年。不过第二天早起,走出门,看到出门便是大山的景象时候心情就好了许多。我想这一年这点苦不算什么,每天早起看看大山,那我会有一万分的精神去过好每一天。我可以坚持。可以坚持每天早起上课、每天处理一些文件、每天积极备课、每天准备好第二天的教案教具、每天都吃大白菜却乐此不疲~~~

  支教,是传承

  我的第一节课是高一的军训之后。第一次站上讲台不免有些激动。我在讲台下站过、坐过,我还是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课。我教的是新课改后新设立的课程叫“通用技术”,在这个学校还是第一次开课,学生不了解这个课,我这个老师也一样。我愿意和他们一起去探究。上课时我想着家里的“老同志”在我临走前千叮咛万嘱咐的上课要注意的细节。对的,不像别的家长那样千叮咛万嘱咐如何照顾好自己。出于他们的职业习惯,他们叮咛的是如何上好一节课。“我家里人都是老师,我也一定能上好每一节课。”我默念着上完了第一节课。学生们很喜欢我这个老师,可能我和其他他们见过的老师不一样吧?我开心着,心里默默对我的家人说:长大了我终于也成了你们。

  支教,是希望

  来到这里,我被家里的亲戚、朋友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那里真的特别穷特别苦吗?我是这样回答的:在生活水平上,这里和东部地区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但是在政府的支持下,这里的教学硬件水平一点也不比东部地区差。那就会被问另一个问题了:那为什么还要你们去支教呢?这也是我刚来的一个礼拜时间中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后来我发现这个问题这样去解释会比较妥当:山里的孩子已经有了现代化的教学条件,但是他们还是不知道大山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他们在追逐梦想的时候会有更多的困惑,我来到这里是他们接触外界,了解大山外面的世界的一个桥梁。这一年的时间我可以带他们“仰望心空,畅游星辰大海。”我可能是他们接触的唯一一个来自东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大哥哥”,之所以来到这里,是为了让他们追逐梦想的路上少一点迷茫,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充满希望。

  支教,是“长征”

  我在工作的时候算了一笔账,我每天上课、巡堂、送材料等等正常工作一天要走两万步左右,也就是每天要走五到十公里的路程。一年365天,排除等我完成一年的支教工作,我大概要走两千公里。这个路程长度刚好也是从这里到我家的距离。

  支教的一年是平凡的,每天上课、查课、帮忙做一些行政工作,重复着,其实是枯燥的。可是这里面却有我的梦想、我的坚持、我的传承、孩子们的希望。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创造了历史,铸就了长征精神。和平年代,我可能很难有机会去重复这段过程,去体验这段过程。支教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我可以去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坚持。一年时间难有太多的轰轰烈烈,可我依然愿意用一年时间做一件让我一生难忘的事情;依然可以带我的学生们畅游“星辰大海”。

  漫漫支教路,是一次远行,也是我的“长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黄欢,现服务于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