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彩云之南,滇中牟定,华中师范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云南分队的三名成员,带着求实创新的理想、立德树人的信念,立足三尺讲台,用双肩担起时代重任,用关爱照亮孩子们的前程。
秉持初心,砥砺前行
大一时,连世强无意中阅读到学校研究生支教团纪念册。里面记录了这些年来华师学子背起行囊、毅然走向西部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自那时起,研支团的名字便在连世强的心里扎了根。刘欣悦在中学时期,家里经济情况困难,曾经受到一位爱心人士的资助,这颗爱的种子在心里生根发芽,让她始终怀着投身基层的理想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刘瀚的家乡保康同样也是在近些年完成脱贫攻坚的贫困县,长期在家乡做义工、参加“四点半课堂”的短期支教经历,让其萌生了扎根西南,潜心支教的想法。
2021年7月底,三名成员离开母校,告别亲人,顺利抵达千里之外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第一高级中学,正式开启了支教生活的新里程。
牟定是脱贫不久的山区国贫县,彝族人口多,出门就是山路,生活节奏慢,经济文化落后,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气候,年降水量极少,昼夜温差大。
初入牟定,研支团成员们首先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在生活方面。来到宿舍,灯光昏暗,狭小简陋是映入眼帘的第一印象。
牟定当地的饮食主要以腐乳、酸菜、辣椒作为主要调味,这让他们有些不习惯,但抱着更加深入了解祖国西南大地文化的想法,三人来到牟定天台腐乳厂,近距离参观了牟定腐乳的制作工艺,并拍摄制作了一部牟定腐乳的宣传片。这一次活动,让他们逐渐开始走进了牟定当地的生活。
初为人师,长风破浪
克服了住宿和饮食方面的困难,研支团成员们迎来了新的挑战。根据学校教师资源的空缺情况,本科专业是教育技术学的连世强需要任教地理学科。面对这样不熟悉的学科,连世强倍感压力,担心因为自己专业知识不足而耽误了学生。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迅速投入到了前期备课的工作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凭借自己擅长的信息技术优势,连世强坚持“深入浅出、讲彻讲透”,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带来更好的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使学生在这短短的时间里,爱上了地理这门学科。在州统测联考中,连世强所教授年级地理平均分在牟定县七所学校中排名第一,高出第二名学校8.65分。
刘欣悦的教学风格轻松自然,喜欢将生活中的案例和社会热点与地理教学相结合,时而与学生探讨2022北京冬奥会比赛场馆的区位条件,时而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词中分析水循环的地理现象。精心准备的课堂内容对学生而言是一种享受,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刘瀚更重视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而非是强制性、填鸭式的要求学生完成任务式的教学。他将枯燥的文本与厚重的历史活灵活现地演绎出来,不少学生因此产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下,便有从年级倒数到期末进步数十分后生可畏的学生,便有广博书籍在月考中取得历史单科年级第一的学生。
薪火相传,爱在彝乡
响应国家实施“滇西扶贫”计划,华中师范大学和牟定县委、县人民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合作开展华中师范大学与云南省楚雄州牟定县的对口帮扶。确定全方位深度合作办学,全面提升牟定教育质量。2016月6月,在保留原“牟定县第一高级中学”名称的基础上,挂牌成立华中师范大学牟定附属中学。
2019年,华中师范大学又在牟定县设立研究生支教团支教点,学校每年都要选派3-5名支教团成员在牟定开展为期一年的接力支教,目前正在服务的已经是第三届成员。他们响应国家号召,为了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把知识带给孩子,把青春献给西部,用真情用爱心守护着彝乡山区的每一颗童心。
以爱之名,携手同行
山区的孩子,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大都外出务工,常年不在身边,最缺乏的就是关爱和安全感。这个年纪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时需要向亲密者寻求帮助,但父母远离身边,便少了这种求助的渠道,从而陷入焦虑无助,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为此,学校提出了“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育人理念。学校是这样要求的,他们也是你这样去做的。
“老师,你觉得抑郁症算精神病吗?”
一位女生在课间小心翼翼地向连世强问道。
“当然不算了。”这句话让他震惊,但他压制住了内心的波澜,对这名女生平静地说道。
看到她表情放缓,连世强紧接着说:
“我和你们年纪相差不大,有什么心事或者困惑都可以来找我,或许能带给你一点帮助。”
连世强之前从来没有考虑过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这次事件让他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成绩、人际交往、家庭关系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连世强与学生们一一进行谈话。看着孩子们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连世强表示“能够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是一件很幸福也很有意义的事。”
放学后的那一小段路,连世强总是走得格外的久,常会有学生凑过来问他各种问题,“我一直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能够在一个更加轻松平等的氛围下了解孩子们的所思所想,再给予正确的引导,一定能真切的帮助到这群孩子。”连世强如此说道。
志愿者刘欣悦则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努力学习,成为独立的人,世界的美好就是属于你们的。刘欣悦利用课间和自习时间主动找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看到学生的变化,课堂上眼睛里的光芒,她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更重了。近一年的时间里,她在工作和生活中都给予了学生关爱与温暖,践行了志愿者精神,更是成为了学生喜爱的青年教师。
因不太适应饮食,加上工作繁重,连世强病倒了。在协和医院做完手术,还没完全康复,想着孩子不能没有老师,他躺在床上上起了网课。
“为什么选择支教”?
“支教是个热词,但我没想过去蹭这个热度,我爱支教,也想丰富我的人生阅历”。
“来之前有没有想过去条件好一点的学校”?
“我没想那么多,这里有需要,我就来了。”
“遇到困难时,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吗”?
“凭我的学业成绩,考研应该不是问题,选择支教,虽然多了一年时间,但我在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能有机会用我所能去帮助这些孩子,是我的幸运,我爱这些孩子,至今也没后悔过,这点困难不算什么。”
“马上要回华师继续学业,有什么感想?”
“走是要走了,舍是舍不得”;
“支教的时间太短,只有努力地工作,多做一点事情,才对得起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也能让自己心安一些”;
这是连世强手术后返校跟校长的一次对话,没有豪言壮语,有的是平和与坚定。
是啊,爱,没有理由,爱,这就是理由......
在课堂,他们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在课外,他们是孩子们的知心哥哥姐姐;学生管理、心理辅导、社团活动、团委工作,家校沟通、文艺晚会等等都离不开他们的身影;每个周末都要坐在一起反思教学中的不足,部署下一周的工作......短短数月,他们已然成长为学校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凭着对彝乡山区孩子的那份热爱,怀着用知识改变孩子命运的那份梦想,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正在牟定大地一棒接一棒地践行着青春无悔的大爱诺言,续写着新时代志愿者的华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