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4 15:42: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李彦龙
5年,47个人,一年一年播下梦的种子。长安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从2012年开始与大山深处的孩子们结缘。在国家级贫困县里,这群年轻人接力守护,让清脆的读书声在群山中回响。尽管没有人知道,这场接力的终点究竟在何方,但每个人心里清楚,自己在坚持什么,又将改变什么。
“现在不是有个热词‘间隔年’,很多人都忙着找工作,我却想在毕业后这段‘迷茫期’踏踏实实地做点事。”王蕾是2016届公路学院毕业生,也是正在服务期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和王蕾同一批派遣的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总共12名成员,分别在国家级贫困县商洛商南和汉中留坝的7所乡村中小学开展支教服务工作。
陈钰娴和其他6名队员被分到了商南县,一个位处国家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秦巴山区深处的小县城。4年前,她也是从这里考上了长安大学,毕业后又坚定地选择报名参加支教团,回到家乡支教。
到学校报到的时候是秋高气爽的9月天。在富水中学支教的张立和王一博走进宿舍门,迎接他们的是折了一半的破门板。艰苦的生活并没有让支教团成员的热情消退,每天微信群里都被各位“老师”备课授课、批改作业的经验交流刷屏。
这届支教团里有7名女生,刚到学校时还都保持着之前的生活习惯,洗漱打扮没有半个小时不出门。然而没过几天,繁重的教学压力还是攻破了她们的底线。早晨6点起床,“抹一把脸就出门”,6点半早自习前准时赶到教室。“比每一位学生都早到”,张立坚持这样的工作节奏,“就是为了给孩子们树立一个榜样,引导督促他们专心学业”。
很快,张立的努力就得到了回报。第一次月考,她接手的成绩本来很一般的班级,英语平均成绩跃居全校第一。之后的每一个月末,支教团的微信群里面总是“捷报频传”,支教团的成员纷纷把自己班级取得的好成绩拿到群里“炫耀”。
刚到学校,支教团成员们就被老教师们叮咛:多数留守孩子家庭情况比较复杂,如果不是学生主动说尽量少追问。正是这一句交代,让支教团成员们心里多了一个疙瘩:正在少年时期的学生们,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每天下课面对的只能是数也数不完的山沟沟。无论支教团成员们如何用心地编写教案、设计教学环节,他们也无法让孩子们在课堂之外的时间享受被陪伴的快乐。
“你们放开手脚策划、设计,需要支持的资源我全力协调”。团留坝县委书记刘红的这句话,无疑给支教团成员们注入一针兴奋剂。经过多次商议,依托社会志愿组织在乡村小学建立“七彩小屋”留守儿童之家的方案逐渐成型。“团干部+社工+志愿者”的工作团队迅速搭起了留守儿童之家的架子。现在,在火烧店镇中心小学的每个周末,都会汇聚心理咨询师、幼教、律师等各行各业的社会志愿者们,他们与长安大学支教团成员们一道,为当地留守儿童提供关爱陪伴服务。
通过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支教团的队员们针对当地学生特点,设计了“三课堂”(温暖课堂、兴趣课堂、梦想课堂)教育实践活动:根据贫困地区学生实际需求,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及公益资源开展“温暖课堂”爱心助学活动;结合学生课余生活爱好,依托在多所支教小学建立的“七彩小屋”“留守儿童之家”,开展足球、武术、手工等“兴趣课堂”实践课程;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利用“青年之声”平台,开展“与信仰对话”“写给未来的自己”等“梦想课堂”引航工程。
“这山里11月份就下雪了,很多孩子都缺一件没有窟窿的御寒棉衣。”为了孩子们在冬天里少遭罪,王文威和徐毅豪两个大小伙子忙活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双12”的大清早,支教团的成员们收到了一个大大的快递——石狮市青年志愿者分会筹集的600件全新棉衣。
徐英,长安大学第一届支教团(2012年~2013年)团长,经常以“拓荒者”自称,如今他已经登上长安大学的讲台,将教书育人变成了奋斗终生的事业。“秦岭巍巍,不仅见证了我的支教生活,更记录了我的成长心路,坚定了我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信念”。
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的高一博在读研期间,多次返回支教服务的地方进行志愿扶贫工作。2016年夏天他带领“互联网+教育”专题实践队再赴商南,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寻访调研。
和他们一样,在服务期满后仍然热心支教事业的35名支教团队员们,至今还会作为服务期支教团的强大后盾和有力补充,为山区孩子们送去爱心。在去年10月17日“国际消除贫困日”,长安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历届成员联合长安大学研究生会、长安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向全校师生倡议,为服务地留守儿童募集爱心捐赠图书2028本,文具2897件,书包47个,体育用品32件,玩具215个。
“将支教这件看似平凡的事情,做一年,做五年,就已经变得不平凡。研究生支教团所凝聚的志愿精神,不仅是义无反顾和一腔热情,更是长时间默默地付出和坚守。”校团委副书记姬国斌说。(通讯员 迅澜 杨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