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30 14:25: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李彦龙
北京工业大学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许多
今年8月底,作为北京工业大学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许多带领7名成员奔赴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此前的两个月,许多一直在为支教团的筹备工作忙碌,脸晒得黝黑。
而一年前的夏天,即将面临大四的各种选择,许多才开始注意到研究生支教团的存在。从大一开始就热心志愿事业却一直对短期支教的意义存疑许多,这次仿佛“在黑暗中看到燃起的烛光”,这种“保研后利用本科毕业后的间隔年进行一段长期支教”的模式让他看到希望:“利用这一年真正接触西部的孩子。”来不及考虑西部的环境有多艰苦,顾不上担心父母会多牵挂,兴奋的许多在第一时间就报了名,想在这一年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但其实,要想实现保研的目标,成绩优异、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许多完全可以选择更轻松的路径。从大一起,许多就在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专业担任班长,并在学校的志愿服务组织——阳光志愿服务总团中担任负责人,操心全校志愿服务工作的进展。在学生工作中,他逐渐“了解了学校各机构的运作情况”,认识了很多老师,“我当时的条件完全符合学生工作保研的标准。”他坦言。
如果参加学生工作保研,留校工作一年后就读研究生,这对于许多是轻车熟路的事。“吃住的条件都很好,工作轻松,收入还高”,当时许多的父母都觉得这是最好的选择。
而对长期支教有着满腔热情的许多并不这样认为。从大一至今的经历让他“把公益志愿当成一种生活方式”。
大一刚入学,由于“面试团委没通过”,失落的许多便带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阳光志愿服务总团的招新面试,“阴差阳错”走上了志愿公益之路。从那以后,他将志愿服务事业与科技实践、社会实践结合起来,4年间志愿服务累计时长超过500小时,获得2013年首都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
参加了很多支教志愿活动后,许多对短期支教充满了“无力感”:“短期支教能开拓学生视野、带给孩子新的课堂模式,这一点不可否认,但大学生短期支教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大学生支教“缺乏专业训练,缺乏可持续性”,并且可能会“占用课堂时间,扰乱原本的教学进度”、“撼动老师在学生心中的权威”。在他支教过的学校,不欢迎大学生来支教的现象普遍存在。“对这些孩子,我们没办法管理,不好去批评,很多时候感觉挺无力的。”许多说,“坦白而言,我认为短期支教是弊大于利的。”
带着这样的想法和对志愿活动一贯的热情,许多不假思索地报名参加研究生支教团。尽管充满担心和不舍,许多的父母还是支持了他的选择:“男孩子年轻时多吃点苦没关系。”与此同时,让许多高兴的是,他的导师也非常支持他参加研究生支教团,愿意为他保留研究生的名额。“老师们都挺支持的,都想让我去那边做课题呢。”许多打趣道。
临近出发,在与上一届支教团成员的交流中,许多突然发现西部与自己预想的完全不同:没有停水断电那样恶劣的环境,没有摇摇欲坠的教学楼,也没有孩子渴望知识的双眼,拥有漂亮的教学楼和先进的电教设备,老师们却不会使用。让许多没想到的是,在扶贫效果良好、物质条件相对充足的背后,孩子们却普遍没有学习知识的渴望,家长也缺乏让孩子接受大学教育的理念。不了解当地的具体情况,担心难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不知怎样和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这一切让许多感到不安、“压力很大”的同时,也让他对未来一年支教踌躇满志。
“把孩子教好”、“做出对地区发展有帮助的公益事业”、“为以后的研究生支教团作好铺垫”是许多未来一年最想做的3件事。
“我希望能在调研当地需求的基础上,真正做一些他们需要的事情,承担起我们作为大学生支教和扶贫的责任。”许多说。
工作动态
政策文件
人物风云
志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