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情怀:做新时代卓越青年不需要任何理由

 

2018-05-23 14:5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2016年本科毕业,我成为一名光荣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前往雪域高原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管理学有一个悖论:“因为优秀,所以难以卓越。优秀是卓越的大敌。”优秀的青年具有某种才华,和非凡的知识储备。那卓越的青年人是哪些人呢?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中的一句话。在读懂了习总书记的这句话后,我明白了什么是“卓越”。

  初进西藏的时候,耳旁总有人问我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来西藏啊?你为什么参加西部计划呢?”说句心里话,那时候的我还真得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可是我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离开家。妈妈总喜欢问我:“吃饱了吗?”“天热不热?”这次,我离开家。她就说了一句:“好好干!”我知道了,她肯定了我的选择。我是一名光荣的中国青年志愿者。

  “我为什么不去西部,为什么不来西藏,你能给我一个理由吗?”

  2016年夏天,中南民族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队员们在双子塔前,向全校师生们发出承诺:“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随后,58名队员奔赴西藏山南、广西三江、湖北恩施开启志愿西部的征程。

  而今,我回来了。无限怀念我在西藏的家。这个家不只是一个房间、一个厨房,还有好看的家具。而是和我一样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组建的家。三五成群,相依为命,一起奋斗,一起玩耍。而我的大家叫‘中南民族大学西部计划荣誉队’。”

  西藏的学生总喜欢一排排站着,瞪着眼睛问我们:“马老师,你知道我的名字吗?” “大达瓦扎西、中达瓦扎西、小达瓦扎西;罗布次仁、次仁罗布……”这些名字经常搞得我们十分苦恼。孩子们每一个都希望被内地来的志愿者老师们记住,而志愿者们也更希望给孩子们更多的帮助。

  西藏的冬天极冷,每天清晨我们都流鼻血;高原缺氧,物资匮乏,我们穿着5条裤子坐在家里打着哆嗦。但是,当我们走到教室,看到一张张高原红脸蛋的藏族孩子们,就立刻变身成了“老师”。来了,那你就不可以只想着自己。

  冬天里,我们的孩子还是对着水龙头喝凉水。去过西藏的人都知道,那里的凉水砸骨头缝的冷,还硬。我们发起 “寒冬将至——请给我的学生一个暖杯”的众筹,得到了母校校友、老师、56个民族的同学们的鼎力支持。那几天的朋友圈被刷爆了。2081次支持,47000元的爱心基金,将56个少数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捐赠水杯那个晚上,我们围坐在一起。一路走来,我们被质疑、被否定、甚至被谩骂。团队的成员们,沮丧过、心碎过、女孩子们哭过;可是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誓言,更是生命的底线。

  民大书香伴格桑,研究生支教团在珠穆朗玛峰脚下、中尼的国界线上搭建了中南民族大学“高原书屋”。经过了二十几个小时的车程,在经历了羊肠小路、滂沱大雨,从雪山到森林后,当我们把8000余册图书送到日喀则市定结县陈塘镇,镇上的人都沸腾了,盯着我们看。带着民大书香的味道,传递民族高校对民族地区的感情,在祖国边境线上播撒星星之火。我们说:“把最青春的我们,献给最可爱的孩子们,值得!”不管山高水长,研究生支教团在路上,志愿精神始终在路上。

  在西藏,我们的支教队员教学成绩斐然。第一次当老师就带中考班,第一次带中考班就帮助学生考出了山南市第一名。

  在恩施,我们的支教队员用艺术助力公益,开展艺术美育教育“青蓝计划”。我们希望孩子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走出大山,比他的老师们更强大。

  在广西,我们为留守儿童送去亲情电话,“我想对你说”连接起爸爸妈妈的爱。在服务地,有一句话成为我们为之奋斗的力量之源——“如果你是一名中南民族大学的西部计划志愿者,请你不要忘记笃信好学、自然宽和;如果你是一名中南民族大学西部计划志愿者,你就不会忘记母校民大。”

  中考毕业典礼,190条哈达压得我喘不过气。孩子们一遍遍对我说:“格拉(藏语老师),谢谢你不放弃。谢谢谢谢!”她们围绕着我唱歌,叫我马妈妈。我苦笑。去年的学长被叫做汉族大哥哥,而我因为胖一些,就成了阿妈。我妈总嫌弃说我长不大,可我有了98个娃。

  以前,我总想着要做一个金光闪闪、很牛的大佬,现在我更希望能多做一些脚踏实地、很酷的事。一年时间,从一名学生到一名老师;又从一名老师变成一名学生。转换身份,才知道老师们的不容易。再回民大,我比任何人都珍惜在这里的每一天。做老师,我没有让我的藏族学生们失望;那么做学生,我要努力让我的老师们更骄傲。

  22岁的我在西藏,22岁的我们在祖国西部。我们用青春的名义宣誓:“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中南民族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 万玲)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