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3 14:37:00 来源:中国高校之窗 作者:李彦龙
“有一种青春叫做奉献,我希望用这一年的时间来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来刻印青春、熔炼自身。”今年8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出征,来自于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的张伟炫等11名支教团成员用火热的激情发出铮铮誓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2004年选拔组建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以来,已有十二届共63名地大优秀志愿者奔赴陕西省佳县、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从事基础教育工作。
12年,8万余小时志愿服务时间,近万名受益者……这群年轻人走进深山,与孤独清贫为伴,同贫穷蒙昧战斗,用爱与信仰坚守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满怀理想 在艰苦挫折中锻炼成长
每个选择支教的志愿者大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去支教?”“支教值得吗?”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李薇笑着回答:“选择支教,我不后悔;支教完后,我更不后悔。”
2013年7月,即将进入大四的李薇,正处在考研、就业人生岔路口上,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无意走进了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宣讲会。“很感谢当时自己做了这个决定,因为我从来不知道一场宣讲会也可以听得热血沸腾。”会后她义无反顾地提交了报名表,经过全校选拔,最终如愿成为赴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黄陂镇黄陂中学的第一届支教队员。
江西宁都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据李薇介绍,学校位于背田塅马面排的山脚下,距县城有六十公里,地理位置十分偏僻。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那里的环境还是有些出乎意料:一间斗室,一张床,唯一的电器就是一盏电灯泡。而且,由于当地长期湿潮,蛇虫鼠蚁甚是猖狂。“最要命的是我的两只耳朵里居然长出了‘蘑菇’,菌丝几乎快将两只耳朵给堵死了。”尽管条件艰苦,但在这个山东女孩脸上,丝毫看不出抱怨,有的只是豁达和淡然。
正是这样艰苦的环境锻炼了李薇,她从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姑娘成长为一个生活能手,生火、买菜、做饭……都不在话下。支教结束后,李薇回到学校深造,目前正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攻读研究生二年级,“支教生活条件是苦的,但是收获是快乐的”,李薇说,“人的一生很短暂,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有很多种。我把支教当成一份事业,支教那一年的经历,是我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像李薇这样志愿走进大山的志愿者还有很多。学校每年大概有120人报名,但最终录取不过10人左右。“每一年选拔报名的时候,同学们的热情都很高,在他们看来,去西部支教是一种荣誉,是一次青春出彩的机会。”校团委书记龙眉说。
“在高标准选拔志愿者后,我们会通过课程培训、活动实践等多种方式对入选志愿者进行培训,培育志愿精神,提升服务能力,为支教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校团委志愿者工作指导老师说。
传递知识 在课堂实践中放飞梦想
2015年7月赴江西支教的孙宇涛,担任八年级六班的班主任和数学老师,除此之外,学计算机的他还承担着该校计算机维护、图书馆智能管理系统建设等工作,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备课改作业到深夜更是习以为常,放学后和周末还常常要去学生家里家访。
这些山里的孩子,有很多留守儿童,也有来自单亲家庭的,“让孩子在课堂上安静下来,好好学习,是我们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孙宇涛说。男孩子十四五岁正是叛逆的年龄。八个学生是这个班级的“老大”、“刺头”,他们在七年级就经常逃课去网吧,打架,其中两个甚至还打过老师。孙宇涛为了让这些孩子读得进去书,使出了浑身解数。
孙宇涛的坚持有了效果,这几个孩子在一次谈话中说,他是他们唯一会打心底里听从的老师,并向他保证以后肯定会让他少操点心。孩子的这段话让孙宇涛感动至今。
几乎每个志愿者都有这样的经历:讲桌上悄悄放着小折纸制作成的礼物,手里突然被塞进几颗红枣、一两个土鸡蛋,还没来得及看清是哪个同学,孩子们就哄散着跑掉了;志愿者住的简陋房间里也总是贴满了孩子们送的画,生趣盎然。
“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感动,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以及对自我的历练。 ”如今回校攻读研究生的孙宇涛,已经参加了学校辅导员“1+3计划”,更加坚定了当老师的理想。李薇则正在准备报考教师资格证,“毕业后我想回老家当一名中学教师。”
除了常规的教学工作,历届研究生支教团还在支教学校开辟了五彩缤纷的“第二课堂”,如广播台、图书馆、七彩小屋以及各种社团等,并积极组织各类比赛、晚会,活跃校园文化,给支教学校带来不一样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