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剑光:“粉笔头”虽小却能点亮孩子的心灵

 

2017-06-09 10:4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提到诗歌《长征》,我们总能想起“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里就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老山界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长征时,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越了这“第一座难走的山”,谱写了长征精神。

图为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赵剑光的服务地。赵剑光 供图

图为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赵剑光的服务地。赵剑光 供图

  2016年8月,赵剑光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第18届研究生支教团、广西师范大学第3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随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这振奋人心的旋律,踏上了“西行的列车”,赴老山界续写他的青春故事。

  三尺讲台,做好良师益友,创新教学课堂

  “我要做生物教得最好的体育老师,体育上得最好的生物老师。”这是赵剑光接到安排后第一时间发的朋友圈动态。没错,生物老师是他,体育老师也是他。兼顾跨学科、跨年级教学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

  “这里是广西下第一场雪的地方,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习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他们,对于学习的态度也和风雪的温度一样冰冷,懒学、厌学的情况较为突出,给我的教学泼了一盆冷水。”

广西师范大学研支团成员赵剑光课后为学生解答问题。赵剑光 供图

广西师范大学研支团成员赵剑光课后为学生解答问题。赵剑光 供图

  面对教学现状,他与其他支教团成员在将近一个学年的教学里,探索了“课堂内外1+1”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搭建学习小组,让学生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业任务;课外组建兴趣小组,共同参与课外活动;将第一、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变传统的“灌输式”课堂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高效课堂。

  除此之外,赵剑光作为支教团团长,还定期组织支教团成员进行集体备课,通过头脑风暴,将教学重难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例子突破;同时还组织各式教研活动,成员之间互帮互助提升教学能力,如“同课异构”,支教成员赵剑光与刘雨婧分别在161班和162班上了《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课,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教学策略在同一节内容中碰撞,以此长善补失,取长补短。“交叉课堂”,任课教师通过交换班级授课的方式,给予学生不同的课堂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适应不同教法的求学技能。同时,也给支教成员提升了适应不同教学环境的能力。

  通过一系列的尝试,他所任教的初一年级161班生物学科,在各类考试中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遥遥领先,均为年级第一。

  双向对接,突破关爱帮扶,搭建精准扶贫平台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发现部分学生,学习、生活习惯再三引导都没有太大的改观,不认真学习,拖欠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就这些学生,我个人也特别留意他们,得知他们大部分为留守儿童,这些学生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对孩子的学习帮不了忙。”

广西师范大学研支团成员赵剑光家访留守儿童。赵剑光 供图

广西师范大学研支团成员赵剑光家访留守儿童。赵剑光 供图

  所以赵剑光决定,在教学之余,利用休息日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希望给予他们更大的关怀,引导他们改变一些不良的习惯,同时也希望能够引起家长的重视,共同帮助学生茁壮成长。走访留守儿童时,他仔细记录相关信息,回到服务地后,通过网络平台、电话咨询基金会等方式与社会爱心组织对接,为留守儿童联系长期帮扶。

  在“炭火行动”的牵引下,他与距离支教学校有30公里山路的梅溪乡铜座村小语桐一家结了对子。“在走访过程中,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腾云驾雾”;第一次经历了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车子爆胎、换胎;第一次定期与‘家人’通电话……”

  “我就在一个个‘第一次’和一件件‘不容易’中深刻地领会到作为青年一代的使命,用不断加深的信念和不断坚强的意志走过了基层生活的春夏秋冬,经历了苦辣酸甜。”

  同时,他还走访了支教学校附近的一些村里的小学,联系社会资源,先后为车田乡海拔将近一千米的麻地坪小学、蕨坪小学募集了套装棉衣、学习文具、课外读物以及体育用品等。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