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时送给孩子们六个字:懂感恩存敬畏

 

2017-06-23 14:3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如果支教预示着远方,那么融水就是一座桥,一头是归途,一头是希望。感谢这一年的时光,感谢在这里遇到的你和你们。——题 记

  2017年7月28日23点28分,郑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广西服务队带着紧张和憧憬闯入了融水的老街。融水的夜,静谧中透着安逸。大广场上跳广场的大妈早已回家含饴弄孙,只留下点点霓虹仿佛在讲述着两小时前歌舞升平的喧闹繁华。三三两两的纳凉人手摇蒲扇,在蛙声蝉鸣中谈论着白天的奇闻逸事。一辆出租车驶过,灯光照亮远处夜宵摊旁夜食人在烟火气中划拳的迷蒙姿势。这就是融水,一个让你放慢脚步、寻味生活的小城镇。

  9月,伴着莘莘学子返校的脚步,我们正式迈入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思源实验学校、七年级7班、道德与法治课堂,初出茅庐的我走上了讲台。“老师,你是志愿者哦?什么叫志愿者?”“老师,听说你是研究生哦?”“老师,你小学在哪里读的?”“老师,你为什么来这里?”第一堂课,我新奇,学生兴奋。

  但很快,新奇、激情、斗志昂扬转化为迷茫、无奈、怀疑人生。学生们好似刚从地狱逃脱的小恶魔,逃课、睡觉、吵闹、不交作业······一切的一切,让我的耐心消磨殆尽。于是我开始怀疑“这一年值得吗?我的努力有意义吗?”越思考越烦恼,越烦恼越消极。

  为了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寻找解决的问题的方法,我主动要求参与到团县委的精准扶贫工作,跟随团县委下乡走访,获取第一手资料。走访中,件件实事一次次让我震惊,三观天天都在刷新。原来,贫困地区底层农民的生活现状比我想象中要差得多。“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所见所闻让我意识到自己决定参加支教团的初心未变,于是“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又开始爆棚。“这里的贫穷根源在于思想,扶贫先扶思想之贫。”这是我通过走访观察得出的结论。于是便下了决心——“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我得发挥自己的作用,改变学生的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苦也不能放弃。

  三天的走访,落下了五节课;三天没见到学生,心里有点挂念。回到课堂,全班学生一阵欢呼、满堂兴奋。“老师,你去哪了?我们还以为你走了。”原来,我的学生也在挂念我。那一刻,心里满是欣慰,便更加决心要全力以赴、好好教导他们。

  天底下最幸福的职业大概就是老师了。学生们会在小恶魔和小天使之间来回切换,毫无征兆。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经常把你气个半死,一旦你真的生气他们又会主动逗你,还不时给你来点感动、来点惊喜。值得开心的是,学生们对我越来越认可、学习兴趣来越强、思想观念越来越正,所教班级每次考试在全年级均名列前茅。我想,我的付出是有收获的。大学里,老师教我懂感恩、存敬畏。在这里,我把“懂感恩、存敬畏”六个字传递给了我的学生,希望他们今后少走弯路、精彩人生。

  一年的时光匆匆离去,一直不敢跟学生说什么时候会走。我怕他们会哭,也怕自己会割舍不断。到了别离的时刻才明白,原来融水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还有这里的领导、同事、朋友。他们总是无私地关心你、帮助你,他们从不苛求你反而会教导你很多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因为有这些人,在融水少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多了“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豁达。

  这一年,很幸运!

  离别之际,填词一曲:

  青玉案·融水支教

  奇山抱水田分路。醉农酒,芦笙柱。人道老君传道处。新枝古树,云中苗户,恍做仙人度。

  执鞭支教思源处。回首满腔笑欢语。一载情思若几许。犹怜“呀唬”,更待他日,再赴来时路。(郑州大学研支团成员 王亚军)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