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31 11:17: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编者按:郭璋,一个来自东北的年轻女孩,2015年9月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她来到了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王庄镇刘家洼学校开始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在支教过程中,她用细腻的笔触写下了她与班上42个“娃娃”之间发生的故事和感情纠葛。通过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故事,我们清晰而真切地感受到这个90后大学生身上所承载的厚重的责任、担当与使命。
支教故事:原来我是42个娃心中的严师(40)
我是一个很“严肃”的人,这一点,我自己也无比的认同。虽然在课堂上我也会时不时地用东北话讲几个段子逗得娃儿们哈哈大笑,但据我观察,没有一个娃是笑起来没完的,都是面目表情收放自如,我们相互“配合”,一节课下来,紧张刺激、幽默充实、节奏感极强。
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42个娃的大姐姐,年龄上确实也是如此,但是最近,回忆如潮水般汹涌而来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记忆的小涟漪中,娃儿们,居然是这样“看”我的。自我的“反思”,开始于三天前的一堂语文课。
当我踏着上课的铃声步入教室,习惯性地扫一眼每个人的书桌,看到的有:摆放整齐的前一天布置的家庭作业、这节课需要使用的书本和必不可少的批改使用的红油笔。快速走过每张桌子,我也不知何时练就的扫一眼就知道哪个娃作业没完成好,我想,或许是挂在脸上的不自在的微表情吧。而且,在快速巡视的过程中,凡我经过之处,目之所及,哪里地面不整洁,娃儿们就会像被触碰了开关一般:弯腰、拾起、奔向垃圾桶、奔回座位、坐好等待上课。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最重要的是要赶在我走上讲台之前,而且动作要轻要无声。
图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郭璋所带班里的娃们组队进行“模拟”检测背书。郭璋 供图
当我重新回到讲台,开始讲课之前,再次扫视,再与每个人四目相对一次,这感觉好像是在对暗号,倘若哪个娃没跟上节奏,是会“遭到”来自前后左右的眼神无情的提醒的,一般人都会因此面红耳赤,我呢?根本无需多言。这么冗长繁琐的过程,其实按时间计算,不过三分钟而已。
那天新学的课文里有一个词“战栗”,我问大家:“知道这个词是什么吗?”娃儿们异口同声:“知道!”我又问:“谁能举个例子说说?”一个平时沉默寡言、很老实的娃脱口而出:“就是给你背书时候的感觉!”说实话,娃举的这个例子让我怎么都没想到啊!而且,看着其他娃都露出赞同的神色时,一瞬间,在心里我有无数的疑问,汇聚成了我脱口而出纯正的东北话:“咋的呢?”(此处就是为什么的意思)这一问可倒好,娃儿们开始细数各种我考他们背书的细节了。有的说:“紧张的大脑空白,因为你只给每人一次机会!”有的说:“背书必须一次成功,不能重复背过的话,停顿不能超过三秒!”还有的说:“在底下自己背得好好的,一上讲台就都不记得,声音都发抖!”娃儿们看着我惊讶的表情,突然间由一个人的“禁声”蔓延到了一片,很快到了全班。我没有说什么其他,我们又像往常一样紧张刺激、幽默充实、节奏感极强的上完了那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