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06 15:36: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焕发绚丽光彩
————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十五年工作回顾与总结
暮春时节,芳菲渐寂,清华园中却是姹紫嫣红,到处弥漫着生机与活力。校花紫荆百朵簇生,美丽夺目。古诗有云“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道出的便是紫荆的花美。紫荆亦称“满条红”、“朋友树”,它的花语是矢志不渝、敢为人先、具有团队精神,恰如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同学们,十五年来前赴后继、扶贫接力,在祖国中西部大地践行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和“行胜于言”的优良校风,兢兢业业、教学奉献,绽放出绚丽的青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自1998年至今,清华大学响应国家号召,连续组建16届研究生支教团,共向西藏、青海、甘肃、山西、陕西、河南、湖北等省区的贫困县、乡输送了218名支教志愿者。15年来,历届研究生支教团始终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勤恳工作,支教接力、扶贫济困,服务当地教育、科技、文化以及经济建设与发展。清华大学支教志愿者们通过深入基层、了解社会、服务西部,“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让自己收获了真知、真情,丰富了阅历、磨练了意志、增长了才干、确立了人生的方向,在辛勤付出中实现了自我的成长与成才。
一、工作背景与历史发展
1998年7月6日,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有关政策的意见》,对研究生支教团的选拔、培训和保障工作做出部署。清华大学积极响应,遴选7名品学兼优、素质过硬的同学成立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并于1999年7月派往河南、甘肃、山西、陕西、青海、湖北等省开展支教活动。2005年,清华大学组织了第一批赴藏支教志愿者,开始在“世界第三极”开展志愿服务。2007年,根据清华大学援建青海大学工作的需要,在团中央的批准和指导下,学校开始组织支教团成员赴青海大学从事信息化建设、本科生辅助教学、政治辅导员等工作,这一新模式是对团中央扶贫接力计划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探索,也有效促进了清华大学援建青海大学工作的开展——至2011年7月第十二届支教团完成了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三年任务以及其他教学、教务工作,为这一对口援建的支教项目划上了圆满的句号。2010年,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培训派遣及后续管理服务等工作纳入西部计划管理体系并进行试运行;2011年4月,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同意将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从当年8月并入西部计划基础教育专项统筹实施。
截至2013年底,清华大学已成功组织了15届共218名志愿者参与支教扶贫工作,累计服务时间超过650万小时,服务覆盖人数超过15000人。目前,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服务的学校为一所高等职业学校(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一所混合制学校(西藏军区拉萨八一学校)、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青海湟中县职业技术学校)和两所完全中学(青海湟中县第一中学、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
二、工作举措与成效
清华大学历来注重对学生公益意识和志愿精神的培养,高度重视研究生支教团的相关工作,从1998年组建第一届支教团伊始,学校就对成员的选拔、培训工作严格把关,在志愿者派出后紧密跟踪工作进展和服务情况,安排校领导、老师和辅导员带队实地考察,做好历届支教团的返校总结和分享宣传,鼓励志愿者在支教课堂之外为服务地做出更多力所能及的贡献,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一)严把选拔标准,强化培训内容
为确保选拔“优中选优”,形成一支有力的战斗队伍,清华大学每年都会成立支教团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团委统筹协调,负责志愿者的招募与选拔工作。选拔流程包括组织考察、体检、初审、面试、群众意见调研、公示等环节。学校制定并实施了《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考核办法》,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和质量的保证,分三个层次开展培训工作:
工作动态
政策文件
人物风云
志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