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随笔:蹩脚小诗寄存着一年的桃李与春风

 

2017-05-24 09:52: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五月,冲乎尔的雪总算是化得干干净净了,不着一点痕迹,还多了一些其他的颜色;湛蓝的天空下,几声嘶哑鹰唳从头顶穿过,无所拘束,不带生涩,恁是把天空衬托的无比空灵;旁边的布尔津河,敞开藏了一冬的胸膛,接受着阳光暧昧的问候;春的脚步对于这个小镇来说,还是来的晚了些,倒是学校背后的一大片泛绿的白桦和着郎朗的读书声,告诉我春天还没过去,它依然在身边。然而,春末很快夏至,一年的服务期就快要结束了,回想支教期间的过往点滴,真有点“时间未满,枉添别离” 的味道。还好有一些蹩脚的小诗,寄存着我支教路上一年的桃李与春风。

  (一)

  还记得去年七月,在去往乌市的列车上,一过兰州,窗外大雨入注,我的鼻血忽然也直流不住了,当时心里就想,大美新疆果然以最热烈的方式给我欢迎啊。跨过黄河以后,列车离新疆就越来越近了,自己离家也就越来越远了。想想前几天刚和父母深情话别离,与同学作别,心里真是空落落的。面对即将经历的支教工作感到陌生而惶恐,又充满好奇和向往。两种感情复杂交织,思绪万千,于是在手机备忘录里记下了这样一首《疆域行》以记。

  《疆域行·西行北上》

  (暮,过兰州,忽鼻血流不住,窗外雨如注,甚是悲凉。两三日,东南别双亲辞旧友,真是过去人来人往,现如今山高水长,犹是以记之。)

  艋舺不还黄河岸,一西一北一祁连。
  从此胡琴续上弦,伴山伴水伴楼兰。

  (二)

  “胡杨树下,驼羔低鸣。奶锅飘香,一轮明月。”这是对新疆的初印象,也是这么久以来亲身生活的生动体验。我所在的支教地,是一个叫冲乎尔的北疆边陲小镇,镇上有一座铁桥、一条小街、一个红绿灯。想想确实好小,在地图上几乎都找不到这样的地方存在。然而,这里还有一个蓝瓦黄墙的学校,有一群渴望读书的孩子,有一片哈萨克牧民经常放养牛羊的草场,还有好客民居里飘出来的阵阵奶皮子清香。支教的学校里,大都是哈萨克族学生,他们相信自己都是白天鹅的后裔,纯朴、坚强、热心;马和歌是他们的翅膀,教室里冬不拉的弹唱声,草场上跨马放牧的身影都有别样的精彩。说心里话,我很喜欢这一群孩子,即使冬天大雪封路,也会骑着马下山到学校上学,他们的少年时光,注定有不一样的故事发生。

  像所有以生活为诗的孩子一样
  这里的孩子,也不会讨厌孤独
  他们坐在马背上,双目远望,
  一弯月牙状的鸟鸣声
  在牧场上空,与炊烟唱晚
  赶牛羊入栏

  (三)

  支教近一年,我不止一次从心里深深的问自己,对于我的学生,我到底还能做些什么?一年支教,一年的师生为伴,当我与学生们的感情从无到有,成为知心相伴的朋友时,却又将面临地理距离的拉长。我常给我的伙伴说,我们不奢求为这些孩子带去多大的改变,我们能做的,是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努力丰富他们这一年的成长记忆,陪伴他们走过小段的人生路程而已。

  我会记下,哪个小孩昨天掉了一颗牙,隔几天就会让她张张嘴让我看看新牙生长的动静;我会耐心的听,“老师,他打我…”、“老师,他骗人的,我没有打他…”这样的语言游戏,我是舍不得戳穿孩子们谎言的,对于满身是戏的他们来说,老师或许是最理想的观众;我不记得多少次对学生糟糕的作业发过火,也小心的收拾过课堂上调皮的学生,然而,这所有的前提,都是想要他们再尝试一次,努力的做一个跟上一个时间有所不一样的自己;我也会一直把学生为我画的“李老师上课图”四格子画夹在最喜欢的一本书里,不管是不是真实的我,那都是学生心目中我这个老师应该的模样。如此,虽然有时候感觉自己的力量还是很单薄,但这样的知心陪伴对他们来说应该也是一种美好的记忆吧。就如这些孩子上晚自习,专门用红墨水在脸上“涂花猫”想蒙混过关逃出教室一样,没有喧嚣烦恼的恐惧,只有孩子与孩子之间哭笑不得的故事。

  《疆域行·守自习杂感》

  春雪留痕窗几净,回廊深处影自暇。白炽灯下空清明,自习室里百样花。
  众口嘻哈新姿弄,误把红墨点青颊。最怜稚儿不识数,画脸不成涂脚丫。

  (四)

  支教一年中,最害怕的就是过节;最让人惊喜的也是过节。很多特定的节日在特殊的地理环境里已然被打上了难忘的烙印。在过自己第一个教师节的时候,我藏不住内心喜悦的在朋友圈里这样写道:“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我的很多事情都是老师教会的,而我也会努力教更多的东西给我的学生们。节日快乐,对我的老师说,也对我自己说。”节日中的自己,感情总是很自然的流露,有点矫情,但很真实。还记得过中秋节时,一轮明月并不能抚慰离家人的心情;然而,当地的哈萨克族老师主动邀请我们到家里做客,为我们泡奶茶、做馓子、煮羊肉,就像与自己家人过节一样。吃着丰盛的食物,分享各自班上有趣的故事,还交了哈萨克族朋友,这样的中秋节谁说不是意外之喜叻?而后的冬宰节、纳吾热孜节依然如故,温暖如初。

  《桂花烙·中秋》

  (希望今夜的素月都能上你们的窗台,以寄思乡、思家、思人的深情,今夕明月共怜之,中秋以记。)

  一日,我在路头彳亍
  从镇子的东头走到西头
  再三往复
  想要寻一处
  与你能搭上联系的场所
  可惜的是,这里没有百货商场,也没有电影院
  只有鸡鸣狗吠,还有炊烟朵朵

  其实,我对无际的澄空没有太多的着意
  一副眼镜,就想用素秋去拨弄十里的盘山路
  一个微信消息,就想见到画框里稻草人的主人
  秋风翦翦,早上写的信笺
  墨迹还没有干透
  濡染的桂花烙印,却已经飞飞万里
  去了踪影

  (五)

  可心人,自长久。一年的时间里,我们遇见了很多人,经历了很多事,即使有些许辛苦,也愿意苦中作乐,让自己的支教生活更有意义一点。很幸运,我们团队六个伙伴能够相互支持一路走来,在一年支教服务中知心结伴一起成长。由于经常向小伙伴叮嘱队内工作安排和生活起居,还要用自己做饭的手艺犒劳他们饥饿的胃,每天像家长一样絮絮叨叨的,他们就索性给我起了“毅麻麻”的昵称。虽然性别颠倒了,实际上还是很受用,听了心里是甜的。“美丽书记”欣妍、“麻辣教师”思宇、“小闪老师”滢霏、“校本课小王子”云飞、“黄老师”洪铭,这些昵称后面都承载着我们团队小伙伴们一年来的难忘记忆。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怀着“为梦而教 为教而行”的支教热忱,我们从白山黑水的东大走来,在金山银水的阿勒泰,做着我们选择的支教接力。一年里,我们合力为支教地的学生募集冬衣、认领心愿、筹措图书,孩子们幸福的笑脸俨然就是我们眼中最美的风景。

  《钗头凤·研支》

  白山长,黑水湯,东大子弟走北疆。山海入,阳关出,一路西向,千里研支。诺、诺、诺!
  乌市北,阿泰南,春风桃李满津城。西风烈,马革薄,誓言犹在,书剑难托。莫、莫、莫!

  新疆的时间比内地的时间晚两个小时,但这里的时间并没有变慢。在余下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总想做些什么,好让支教这件事情在多留一会儿。支教的生活虽然只有一年,但人生的路程却很漫长,这期间的经历幸福和丰盛与否,恐怕只有以后回想的时候才能评估。“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志愿的青春不会后悔;研支者,必以春风桃李为重,支教的日子值得一直纪念。(李毅,东北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新疆队队长,现服务于新疆布尔津县冲乎尔镇寄宿制中学。)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