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研支团献礼新时代:我们与西部共成长

 

2018-01-23 10:5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18年的坚守,总是围绕着大山;228人的接力,为西部孩子的人生出彩搭建舞台。走过祖国西部的7个省份,对接整合超过1000万元物资、善款,受益师生超9000人次,这是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交出的答卷,也是给祖国新时代的献礼。”

  “我人生的第一个18年是在家乡成长,第二个18年在广东学习工作,而第三个18年,希望扎根西藏。”2017年,中山大学第一届研支团成员梅方权站在西藏昌都的土地上,以昌都市市委常委的身份勉励中山大学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作为中山大学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他选择了当时环境最艰苦的青海支教,“身体不行,心理要行;心理不行,意志要行!”这一年西部之行的情结,便影响了他一生的事业。

中山大学第一届研支团服务于青海民和(图中左一为梅方权)。中山大学研支团 供图

中山大学第一届研支团服务于青海民和(图中左一为梅方权)。中山大学研支团 供图

  作为广东省最早参与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的高校,自1999年以来,中山大学已选派十九届228名(第十九届支教团正于藏、滇两地支教)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的本科毕业生及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分赴青海民和、甘肃榆中、山西灵丘、宁夏西吉、广西百色、广西恭城、西藏林芝、西藏昌都、云南澄江、云南凤庆等地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

  服务西部,薪火相传培育梦想

  钟楼少年多壮志,也学红烛照深山。第一次站上三尺讲台,第一次被亲切地喊“老师”,第一次将课堂所学传递给学生,第一次面对讲台下求知的眼神,对于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每一个成员来说,支教一年,却经历了太多生命中的第一次。

图为中山大学第四届研支团成员李居宁,服务于广西百色录峒初级中学。中山大学研支团 供图

  图为中山大学第四届研支团成员李居宁,曾服务于广西百色录峒初级中学。中山大学研支团 供图

  现在回想起当年的支教点滴,第二届支教团黄纬仍然能清晰地回忆起曾经教过的154个学生的名字。教学作为研究生支教团的本职工作,看似简单,却并不轻松。学生学习兴趣不强,基础知识薄弱,语言沟通存在障碍是每一届支教队员初到服务地都会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来到这里两个月我写满了两个备课本,课余时间都会去听其他老师的课程。我特别希望学生能理解我、信任我。”第十七届研支团成员赵一霖的做法与心愿是支教团成员最真实的写照。钻研教法,多方求教,透析学情,因材施教,在不断的思考和摸索中,结合自身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真情的付出收获的不仅仅是学生成绩的提升,更是几乎每个支教成员都会遇到小惊喜:下课时,突然塞过来的糖果;黑板前,帮老师拍掉袖口上的粉笔灰;还有离别时,哭红眼圈,“任性”地不肯拍照,却喊着“老师记得回来看我们”的小男孩,说到这里,刚刚结束支教的第十八届研支团成员张陆祺眼中不禁泛起了泪光。

中山大学第十八届研支团成员吴传龙,曾服务于西藏林芝市第一中学。中山大学研支团 供图

  中山大学第十八届研支团成员吴传龙,曾服务于西藏林芝市第一中学。中山大学研支团 供图

  “去了以后才发现,那里的硬件条件在逐渐提升;最大的问题,却是学生梦想的缺失。”因此,支教团成员联系社会资源,将梦想课堂引入学校课程,建立“中国海拔最高的梦想中心”,设计适合服务地学生年龄的梦想课程,让学生学会“做梦”、敢于“造梦”、勇于“追梦”。新颖的课程模式,角色的扮演体验,让看上去腼腆、害羞的学生,变得兴奋和活跃,改变也在不经意间发生。

图为中山大学第十五届研支团成员于晓雷在西藏林芝县中学(现巴宜区中学)梦想中心为孩子们授课。

  图为中山大学第十五届研支团成员于晓雷在西藏林芝县中学(现巴宜区中学)梦想中心为孩子们授课。中山大学研支团 供图

  不少支教团成员回到学校时,都会被打趣“黑了,也瘦了”,但换回的是课堂上的朗朗书声,是学生们的淳朴笑脸,是精心浇灌后,花自芬芳。如今,不少支教团成员曾教过的学生考入了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知名学府,更有五名学生考入中山大学。“终于等到你,曾经我的学生,现在成了我的师弟师妹。”而当年的“熊孩子们”却说,“老师,这一次,换我们影响另一批孩子的生命”。

  打造品牌,创新探索收获硕果

  在完成好既定的教学任务之余,历届支教团成员还克服各种困难,整合学校及社会各方资源,先后募捐了“艺术教育实践基地”、“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发电机房”等项目;发挥成员自身特长,成立并指导校田径队、励志社、翼英社等学生社团,开展口腔义诊、高中学生干部培训、考前心理辅导等活动;联系、对接慈善机构和爱心企事业单位,开展公益项目百余项,丰富服务地课余文化生活,改善西部教育教学条件,助力贫困学子梦想启航。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