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大研支团与独山县特殊儿童包饺子过冬至

 

2021-12-22 10:0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22日电(记者 李彦龙 通讯员 张天意)“老师,你们下次什么时候来带我们包饺子?”临走时,孩子们紧紧地围在志愿者身边,或打着手语、或用着口齿不清的声音期盼地询问着。

  12月19日,南京师范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与“广州东西部协作支教计划”教师来到贵州省独山县沁元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温暖沁元 融情冬至”主题劳动教育暨节气文化教育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陪伴周末在校的特殊儿童们一起包饺子迎冬至。

  节气儿歌,优秀文化巧弘扬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南师大研支团志愿者徐卫本打算好好一展身手教一教,没想到沁元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自己就将节气歌唱了出来。

  “老师,这个我会唱!”“我也会!”几个孩子迫不及待地喊起来,带着一些小兴奋。

  “那冬至为什么吃饺子?这个谁知道?举手!”见难不倒大家,志愿者又抛出了一个新问题。


  志愿者与住校特殊儿童学习冬至由来

  “因为好吃!”

  “因为古代都吃!”

  “因为热的吃起来暖和!”

  “对,也不全对,”志愿者都被这群孩子逗乐了,“是因为古代的一位名医——张仲景。”

  徐卫播放起了精心准备的小动画,孩子们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跟着画面穿越到了古代的中国。

  “俗话所说的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就来自于张仲景医生给乡亲们治疗冻疮所制作的‘娇耳’。摸摸你们的小耳朵,形状像不像现在的饺子呀?”

  孩子们伸出小手摸了摸,有几个甚至调皮地去摸其他同学的耳朵。

  心灵手巧,大家都是“饺饺”者

  “那现在,就到了包饺子的时间!”

  为了这一刻,孩子们早已在老师的组织下洗好手,戴上一次性手套。一声令下,许多孩子立马捏起饺子皮,挖起饺子馅,有模有样地包了起来。


特殊儿童准备包饺子

  “他们怎么都会?”志愿者们不无惊讶道。

  “在特殊教育学校,有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们进入社会后能够拥有自己安生立命的一技之长”。学校的柏主任解释道。“包饺子这类食品制作的技能,我们在之前就有教学过了,大部分学生是会包的。”

特殊教育学校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包饺子

  见孩子们都动起手来,南师大研支团志愿者彭思越、顾玮钰、张天意也赶忙加入其中。大家有的帮忙分面皮儿,有的帮忙匀饺子馅,有的还要帮一些“技术不那么高超”的同学抢救一下破了“肚皮”的饺子。

  “老师,我想包个小包子!”当孩子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时,志愿者当然要帮他一起实现。

  大家忙得热火朝天,现场的笑声更是此起彼伏。不一会儿,形态各异的饺子便展现在大家面前。

志愿者与住校特殊儿童与包好的饺子合影

  看着这几大盘光洁白嫩的饺子,所有人都露出了为自己骄傲的笑容。

  珍惜粮食,劳动果实齐分享

  俏皮可爱的饺子们咕噜噜地下进锅里,孩子们急切地在厨房外朝里面张望着。

  “熟咯!”

  孩子们迅速地排好队伍,领到了一碗自己亲手包的饺子。刚出锅的饺子,从碗里升起一团热气腾腾的白雾,温暖了所有人。


特殊儿童分享“劳动果实”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