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随笔:在品尝酸辣苦甜中期待花开绿荫

 

2016-09-17 10:52: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庆幸的是我经历过这种生活,体会过这种艰辛,更拥有了这种快乐。

  2014年10月,经过层层选拔,凭借一颗充满热情的心,我成功的加入了本禹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2016年7月,带着美好的憧憬,我离开了大学校园,来到了位于乌蒙山深处的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开始我的支教生活。选择到贵州支教是我人生的一次重大抉择,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对支教生活充满了期待。来到学校之后,我便很快投入到了自己各项的教学工作。对于担任二年级语文老师的安排,我很开心,一想到要教一群八九岁的小朋友学习拼音、识字,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满足感。

华中农业大学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蒋桐与华农大石希望小学二年级同学们合照。蒋桐 供图

  华中农业大学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蒋桐与华农大石希望小学二年级同学们合照。蒋桐 供图

  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是一所村小,因为生源有限,全校五个年级(学校没有三年级)一共只有90多名学生。农村的孩子比较朴实本分,也有一些调皮的孩子,他们对陌生的老师或多或少有恐惧和抵抗的情绪,很难和他们好好沟通。但是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不能和学生好好的沟通和交流,那么各种教学活动就难以开展,自然也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想到这里,我有点不知所措,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我怀着即兴奋又有些紧张的的心情走进了教室,孩子们在座位上安静地等待,二十几双眼睛齐刷刷的向我看来,我看到了好奇和探寻。我也微笑地看着他们,相信他们会懂得我的友善,在这互相对视的目光中我们开始了语文的学习。但是接下来的教学并不尽如人意,安静、有序的课堂也只维持了不到一周,这群“熊孩子”的本性就暴露无遗了。到处吵吵嚷嚷课堂纪律形同虚设,提出的问题回应者寥寥无几,一次又一次不写作业沟通也无效。这使我开始怀疑自己的管理和组织能力,也对这一群“熊孩子”们有了一些“反感”。

  慢慢地,我了解到了孩子们的真实情况。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生长在大山深处的小山村里,他们家庭条件极为困难。为了生计,他们的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而家里就只剩下了他们和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很多孩子被寄养在叔叔、姑姑、舅舅家中。这些外出的父母们,可能一年甚至更久都不回家,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也很少关心,虽有些父母关心孩子们的学习,但是仅仅停留在考试的成绩上,从来没有做到多方面地去关心孩子,认为把孩子送学校后一切就完全取决于学校和教师了。而家中的爷爷奶奶们岁数都比较大,对他们的学习更是不甚关注,或许在他们眼里,在学校读书还不如回家帮忙做农活,这样还可以减少自己的辛劳。有一次我问他们放学回家后都做些什么?我的话音刚落,全班就叽叽喳喳开了,“我每天回家都放牛!”、“我也放牛啊,我们家有三头牛!”、“我家的牛刚生了一头小牛,我天天带着他去吃草!”、“我家有个小妹妹,我回家就帮我妈妈照看我妹妹!”、“我回家后先做饭,爷爷奶奶干完活就能吃饭了”......全班二十多各孩子十几个回家都要去放牛,这是一群七八岁的孩子,放牛、做饭、照看妹妹,却占据了他们的童年,本想给他们上一堂“勤动手、多劳动”的课,可是却被这群孩子们给我上了一课。

  山区的天气比较冷,十一月份我们就穿上了厚外套和保暖鞋,但是很多孩子们依旧穿着单薄的衣裤,赤脚穿着单鞋。每到上课,教室里总是一阵阵的跺脚声。仔细看看他们,冻得发紫的嘴唇,通红的小手,看的很是心酸。下课后我便将他们全部带到我的宿舍,围着宿舍的烤火炉取暖,一间小屋子里挤得满满的,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烤火取暖中,我与孩子们的心也更加靠近,他们更加愿意叽叽喳喳的分享各种事情给我听,但是这些事情往往让我更加感觉到心酸,因为他们在这个本该快乐成长的年纪承担了太多本不属于他们承担的东西。想想城里的孩子们每天上学放学都有家长开车接送,回到家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再看看这里的孩子,每天起早贪黑,穿着单薄的衣服,步行一两个钟头、跨过一座座大山来到学校的身影,我作为一名老师的责任感便油然而生,它在鼓励我,志愿者的身份也在不断地支持着我,所以,我告诫自己不能退缩,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一定要勇敢地坚持了下来,不管支教多久,我都要全力以赴,尽己所能,慢慢告诉他们,读书是为了什么。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