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随笔:走上讲台 身负重担 蹒跚前行

 

2019-01-24 10:2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我们从小就学习的名句,如今,在真切的支教生活中,我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当我决定去支教,去条件艰苦的地方奉献绵力,接受历练时,虽然前路未卜,但我清楚,这将是我人生最为珍贵的和不可多得的经历。

  出发前,有人问我,你为什么想去支教?支教要去到条件很差的地区,你能不能吃下这份苦?你觉得花一年的时间去做跟你专业无关的事值不值?疑问很多。但我只想回答,那里需要我们,那里还需要更多有知识和热血的大学生来支持和付出。中国幅员辽阔,地大人广,但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在中国同一片土地上出现了不同的景象。当走出灯火辉煌的城市来到僻静偏远的乡镇小学,种种差异还是令人唏嘘。更严峻的是,新生青年教师的不足,导致学校里几乎都是年纪较长的老师。他们身兼数职,课业繁多,身负重担依旧在蹒跚着前行。

西南政法大学第二十届研支团铜梁分团成员蔡茹与孩子们合影。蔡茹 供图

  犹记得校长组织我们参观学校老校区的那天,载着一行老师的车子弯弯绕绕,在近一个小时的颠簸后,停在了一处偏僻的山脚下。藏匿在密密丛丛的林子,一座飘摇破旧的瓦房就是学校的老校区了。迎接我们的是学校的一名退休教师:一双泛黄的塑料拖鞋,挽起还裹着泥土的裤腿,粗糙干柴的双手热情地向我们挥舞着。老教师很亲切,细说起以往的教学场景:那时的孩子上学没鞋穿,五六点就得从家里来,光着脚丫步行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走到学校;伙食也不好,他打趣的说道“有馒头就不错啦!”,就连校舍都是学校的教师职工自己提着砖头混凝土,一层一层垒上去的!后来我向他提问,好奇是什么支持他们在这个山坳坳里奉献了一生,老教师呵呵一笑:“没想那么多,当时一是听从组织安排,组织让我们去哪我们就去哪;二是看着那些孩子们造孽,我们走了,他们就没人教书了。”霎时,我的内心骤起波澜,深深被他那份真挚、坚韧的力量所感动。临走时,我向他道了一声感谢!感谢他的介绍,让我们了解校史,更感谢他数十年的付出,让孩子们有书可读。而远不只这名老教师,所有兢兢业业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的工作者们都值得感谢。是他们用青春和汗水,铸就了民族的希望。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题,而今中国无需我们为了民族独立冲锋陷阵,亦无需为人民解放抛洒热血,但在历史新时期,我们仍然要用自己的方式和力量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开拓进取。青年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更是奠定人生道路的重要阶段。落实到具体,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以何种态度做人做事,树立怎样的理想追求,都是我们需要给自己和国家交出的答卷。“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习近平总书记早已将方法论告诉我们,而如何践行便是你我的责任。

  我想我的答卷已然有了一个好的开篇。第一学期落下帷幕。回想这半年的支教生活,忙碌却充实。每天备课、上课、奔走于各个教室的疲累在进门那一声动听的“老师好”后烟消云散。这些孩子大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成为了留守儿童,所以除了当他们的老师,我更想成为他们的好朋友,一个能够在他们下课时随心所欲跟我分享的大姐姐,一个尽自己力量去帮助他们的大伙伴。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学习、奋斗、坚持是我们的关键词。虽然,前行的路上并非一马平川,但我满怀希望,不求惊天动地,但求无愧于心。我很感恩,我非师范出身,只能尽全力把自己所学所知教给他们,但在这一过程中,却从孩子们的身上得到了更多:乐观、热情、温暖,他们像一个个小太阳,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许许多多的色彩和温度。我爱这三尺讲台,也由衷敬畏“老师”这一称谓。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我虽不曾有花,但我闻过花香,那是爱和希望的味道。

  (蔡茹,西南政法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铜梁分团成员,现服务于重庆市铜梁区外国语小学。)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