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随笔:服务伊宁二中 我和我的高一17班

 

2017-11-28 09:2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县二中上的第一节课就是在17班。还记得当时古尔邦节刚过,开学第一天就正常上课,没领到教材,从马洁老师那里借来了教参,备了课。直到我去到教学楼找第一节课的班级教室时,才恍然意识到,军训时高一只有十六个班。我手中的“高一(17)班”是什么鬼?

图为山东大学研支团成员王世杰的服务地——伊宁县二中。王世杰 供图

图为山东大学研支团成员王世杰的服务地——伊宁县二中。王世杰 供图

  站在17班的教室里,是第一次以正式教师的身份站上讲台,让我差点傻了眼——面积不大的教室里竟塞下了69个学生,三大“组”之间的过道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第一排桌子紧贴讲台,想走到学生中间去,对于身形并不灵巧的我而言,几乎是表演杂技。暑假里打探过,教室里是有“班班通”的。结果回头一看,17班竟是那种老式黑板,哪里有地方放多媒体?再一问,学生手中也没有课本。还好第一节课没有准备课本内容,于是就着黑板讲了一通什么是历史,怎样学历史。

  此后整整一个月,17班完全处于没有课本,没有练习册的状态。学生上课只能借其他班的课本,上完课也没法儿布置作业,此外17班还中途换过一次班主任,换过一次教室,相当混乱。

山东大学研支团成员王世杰在备课。王世杰 供图

山东大学研支团成员王世杰在备课。王世杰 供图

  尽管整体来说班级秩序和纪律很是混乱,但随着与他们相处不断深入,还是能感受到有不少认真想学的孩子。最早认识的几个学生,马艳看上去是个挺腼腆的小姑娘,晚自习的时候经常会来办公室问几道作业里的题。铁红则比较外向,有时一下课就会找我要书补一下没记全的笔记。马明知识面看上去比较广,课后总缠着我问很多课外的历史事件。

  有一次早上临时被调来了一节早读课,我便心血来潮地给他们讲了《少年中国说》,让他们朗读背诵。出乎我意料的是,短短十分钟时间,有四五个人背了出来,整体的反应也都比较积极。

山东大学研支团成员王世杰为学生梳理知识点。王世杰 供图

山东大学研支团成员王世杰为学生梳理知识点。王世杰 供图

  在第一次月考前,因为17班有好几个人找我说没有课本没办法复习,于是我就从自己高中的资料里找了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梳理,又整理了一套第一单元检测题,一起印给他们。因为八开纸多了一页空白,就把一篇著名的“高考励志文”:《你凭什么上北大》也一起印了出来。虽然我知道,在二中只有所谓的“南通班”才有可能谈论清华北大,但还是希望这种精神能够激励他们去追寻适合自己的梦想。(山东大学研支团新疆队 王世杰)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