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支教随笔:风从山外来,静待花开

 

2025-10-11 10:5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学校开学已经一个月了。今夜,我独坐在宿舍的书桌前,望着窗外的夜色,思绪随着朦胧的月色在流淌。

  我任教的是七年级6班。班里的孩子大多十二三岁,正是介于懵懂与清醒之间的年纪。我教的数学学科,对于许多孩子来说,仿佛是一座更难翻越的大山。在正式上课之前,我的内心充斥着不安与担忧。我将要面对的是怎样一群孩子?我带来的知识,能否在他们心中激起涟漪?

李凯在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第四中学为学生上课。李凯供图

  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我意识到,仅仅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建立他们的信心。印象最深的是小杨。那是在讲“多重符号的化简”时,我用生动的语言解释着多重符号的化简规律,试图让抽象的符号变得具体可感。讲完后,我点了小杨的名字,请他到黑板前计算-[-(-5)]的值。他磨蹭着站起来,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手微微颤抖着。他把算式抄了下来,然后就停住了,犹豫再三,写下了“5”。课堂上有细碎的笑声,小杨的脸瞬间红到了耳根,头深深地低了下去。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没关系,我们一步一步来。”“你看,这个负号,就像一个命令,它遇到一个符号就会让它改变,负号遇到负号会变成什么?”我引导着他,将-[-(-5)]拆解为-[5]。当他最终算出“-5”时,我看到了他眼中闪过一丝光亮,虽然短暂,却真实无比。

  那天下课后,在办公室,小杨用极低的声音说:“老师,我以前最怕到黑板前进行计算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怕写错,怕被同学嘲笑。”我告诉他:“不要怕出错。错误是最勇敢的尝试。你看,你今天尝试了,我们就一起找到了正确的答案!”他用力地点了点头。

  我服务的学校是由三所乡镇中学合并组建的一所学校。学校里的大部分学生从小生活在偏远的村寨。通过家访,我发现,我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贫瘠,还有孩子们心里自我固化了的“我不行”的心理暗示。对于他们,我明确了自己的使命——不仅要教知识,更要传递希望。

李凯在批改作业中为学生写下的评语。李凯供图

  这需要我放下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优越感,真正地蹲下来,与他们的心灵保持在同一高度。我开始在批改作业时,不只打勾画叉,而是努力寻找他们的一点点进步,并写上“你非常棒!下次继续保持!”“做题还需要再仔细一点哦!”之类的评语。课堂提问时,我会设计一些他们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答对了,我会带领全班同学给他们鼓掌。我希望,用一年的时间,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种子,一颗关于自信的种子,一颗敢于发出自己声音的种子。

李凯与班里的学生合影。李凯供图

  这里的条件虽然艰苦,但孩子们给予我的温暖,让我觉得一切的付出都值得。

  此刻,我的内心是充盈的。我不再去想,这一年我能“教会”他们多少数学公式。我只是希望,他们在遇到难题时,能想起我告诉过他们的办法:不要怕,慢慢来,总有找到答案的方法。在接下来的支教旅程中,我愿与孩子们一起,静待花开,哪怕只是星星点点。

  作者:李凯,青岛科技大学研支团贵州分队队员,服务于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第四中学。

责任编辑:李彦龙